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4月劇烈天氣現象明顯,前一天炎熱、隔一天可能就變溼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高瑛觀察,近期門診,就出現許多坐骨神經痛感到症狀加劇的患者,不少人抱怨,日常生活的疼痛程度似乎與天氣狀況有一定關聯,特別是氣溫變化。
坐骨神經痛是門診常見的神經病理性疼痛,主要原因包括有: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以及外傷等。
高瑛指出,溫度降低可能會導致肌肉收縮和僵硬,進而對原本已經受壓迫的神經造成更大影響,若加上姿勢不良或特殊活動,像是搬重物、打掃等,可能增加背部壓力;當氣溫升高時,血液循環改善,肌肉放鬆,疼痛可能會有所緩解。
另外,高瑛表示,已有研究發現,低氣壓和高溼度會使組織膨脹,減少神經周圍的空間,雖然這些變化很細微,但在脊椎神經已有壓迫的患者身上,就可能引起明顯不適。氣溫變化也可能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患者容易在寒冷天氣感到憂鬱或情緒低落,這可能會間接加重疼痛感知,因此心理狀態變化也需引起重視。
面對天氣可能對坐骨神經痛造成的影響,高瑛建議,可以採取一些應對措施來緩解不適,首重「保暖措施」,天冷時,穿著保暖衣物,尤其是下背部和腿部的保暖,有助於減少冷刺激對神經的影響,另外也可使用暖敷墊或加熱椅墊保暖。
其次為「適度運動」,可進行低強度運動和伸展,並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緩解疼痛;避免長時間同一姿勢,變換身體姿勢可以減少壓力;避免劇烈動作。同時「兼顧「心理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透過冥想或放鬆技巧減少情緒壓力。
高瑛強調,如果疼痛難以忍受,「專業治療」仍不可少,應諮詢專業醫師並考慮接受物理治療或藥物治療。有項研究指出,溫度、氣壓和溼度的變化可能對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強度有所影響,許多患者搬遷至氣候乾燥、雨量少及氣壓高的地區後,症狀的確有得到改善,然而,目前科學證據尚不完全,個體化差異仍是重要因素,還是應通過採取適當預防和管理措施,緩解因天氣變化引起的不適,同時持續與醫師合作以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灣首創「AI失智症虛擬病人」落腳這醫院! 失智者行為不再難判讀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