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里奧.普佐與《教父》
「對我來說,《教父》與其說是犯罪小說,不如說是家族小說。」──馬里奧.普佐
從小說再次欣賞《教父》
提到《教父》,無論看過電影與否,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或許都是「影史經典」,以及馬龍.白蘭度、艾爾.帕西諾、勞勃.狄尼洛等幾位傳奇演員。導演法蘭西 斯.柯波拉成功將電影打造為經典,固然是柯里昂家族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黑道家族的主因,不過這一切依然來自馬里奧.普佐的原著小說。
電影《電子情書》中,湯姆.漢克斯所扮演的男主角如此解釋男人都著迷於《教父》:「《教父》就是易經,《教父》是一切智慧的結晶。《教父》能回答一切的難 題。」西西里土地長久以來的黑手黨歷史深深紮根於家族傳統,義大利移民抑或滿懷希望抑或出於無奈奔逃向夢幻新天地美國,卻發現在這樣看似光明的新天地,依
舊有著在西西里所遇到的地下秩序,社會暗中滋養著大小不同的黑暗勢力,以公權力維持的正義只是表面。一個人若想在社會上生存,唯有倚賴自己的身體與頭腦直 接與眼前的勢力對抗,才能保護自己的家庭。於是冷靜以及受人尊敬,拒絕當個傻瓜,拒絕任由任何「大人物」擺布,實現自我尊嚴的維多.柯里昂被許多男人視為 典範。
《教父》被評為二十世紀的美國通俗小說傑作,除了故事人物的魅力,小說本身更是結合了義裔移民的家族文化、情感,與美國資本主 義社會的真實樣貌,並且描述得毫不做作,兼具說服力與張力,連真實的黑手黨徒在觀賞《教父》電影時都不禁說:「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所以讀者們所見的不光 是「黑手黨」這個素材,更是見到了一部史詩般的移民史與家族史。於是,我們不禁好奇創造出這部作品的作者究竟是何許人也。
出生於貧民窟
一九二○年十月十五日,馬里奧.普佐出生於紐約市的地獄廚房區,全名Mario Gianluigi Puzo。他的父母是來自義大利南部的移民,兩人都是貧窮的文盲。地獄廚房區當時則是紐約曼哈頓島上一個著名的貧民窟,以雜亂落後的居住品質、嚴重的族群 衝突與高犯罪率而聞名。在這樣的環境下,普佐對意裔移民的生活以及社會的地下秩序有些切身的觀察,日後他的許多作品也著墨於此。不過普佐本人則說自己從未
與真正的幫派分子來往,在寫《教父》時所有關於黑幫的認知都是靠收集資料而來,他只聽聞過一些最末端的組織犯罪活動,一些幫派份子的傳說以及黑道專用的 「黑話」。《教父》中一名寡婦因為養狗而即將被房東趕出門,於是找上維多.柯里昂求助,就是普佐母親的故事。當時那位「值得尊敬的人」並未要求任何報酬,
只不過因為普佐的母親是某位「家族成員」的遠親就出面處理,年幼的普佐也不清楚他是何許人也,只知道大家會在節慶時送上一點食物或禮品表示敬意與情誼。
普佐的父親安東尼奧.普佐(Antonio Puzo)是位鐵道養護工,在普佐十二歲時拋下全家人離家出走,於是他的母親瑪莉亞(Maria Le Conti Puzo)移居布朗克斯區,堅強地獨力撫養七個小孩。普佐非常敬愛自己的母親,他一九六五年的小說《幸運的朝聖者》(The Fortunate Pilgrim)中,女主角露西亞.珊妲(Lucia
Santa)的雛形便來自其母,而這部作品也是日後《教父》的原點,忠實傳達他母親身為義大利移民的掙扎與勇氣。《教父》中鄰居從對窗託付黑槍,以及偷竊 地毯作為回報的情節也是普佐母親的親身經歷,只不過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去取地毯的是普佐的哥哥。普佐曾經自述:「『教父』所說的每一句話,在我的腦海裡聽來
都像是出自於我母親的口中。我聽見了她的智慧、她的無情,還有她對家庭與人生堅不可摧的愛……柯里昂閣下的勇氣與忠誠都來自於她,他的仁慈也來自於她…… 而且我很清楚,如果當初沒有露西亞.珊妲的存在,我是不可能寫得出《教父》的。」
普佐的母親希望他進入鐵路公司上班,他卻喜歡將時間 花在泡圖書館,沉浸於文學。二戰時普佐投入美國空軍,不過由於視力不佳並未加參與作戰,而是被派往德國負責公關職務。退役後透過美國政府對退役軍人的補 助,普佐在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聽課,並且與在德國結識的妻子愛蕾卡(Erika Lina
Broske)結婚,兩人育有三子二女。當時普佐喜歡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並開始寫作短篇小說,同時他也為出版社寫五十美元一篇的書評,成為文 字工作者。一九五○年,普佐第一篇正式出版的作品《最後的聖誕節》(The Last Christmans)收錄於短篇合集《美國先鋒》(American Vanguard)。一九五五年他終於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黑色競技場》(Dark
arena),這是他在二戰後就開始構思的作品。直到一九六九年的《教父》令他一夕成名之前,普佐一邊創作一邊先後在政府機關當文員,以及在出版社從事撰 稿人、編輯等工作。
《教父》問世與改編電影
一九六七到一九七四年間曾在派拉蒙電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任職,參與《教父》發展企畫與前期製作的彼得.巴特(Peter Bart),在二○○二年替《教父》所寫的後記中寫下初識普佐的回憶,那正是普佐一生中的困難時期。當時他剛完成《教父》的前一百頁,出版社所預付的五千
美金卻已用盡,而且四十五歲的他已經積欠親戚和書商兩千美金。身為派拉蒙電影公司的製片副總裁,巴特對這部可能成為電影素材的小說感興趣,但經濟窘迫的普 佐最關心的則是派拉蒙影業究竟能付他多少版權費。由於急於出售電影版權,普佐非常直接了當地對巴特說「我想靠這本書來賺錢」、「這可不是什麼《戰爭與和
平》」。普佐認為自己的前兩本著作《黑色競技場》、《幸運的朝聖者》都是真正的好作品,甚至稱之為藝術,但這兩本書卻未替他帶來收入。所以對他而言,是時 候該做點養家糊口的正事了。
第二本小說《幸運的朝聖者》(The Fortunate Pilgrim)中,普佐以一名黑手黨頭子作為配角,將自己以前聽來的傳聞寫進去。出書後出版社對這個配角十分感興趣,希望普佐再多寫一點黑手黨的故事, 於是他擬好下一部作品的大綱,不料卻沒被採用。這部出版前被九家出版社拒絕的作品,正是改變他一生命運的長篇小說《教父》。
歷時三年 的創作,一九六九年《教父》出版,這本小說不僅是描述黑手黨教父維多柯里昂與其家族的成長和鬥爭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美國社會的移民史詩,此書讓普佐一舉 成名,停留在暢銷排行榜上持續六十七週。在普佐尚未與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合作編寫劇本將《教父》搬上銀幕之前,小說的銷量已達九百萬冊(含精裝與平裝版本),直到一九九七年計算累積銷量更逾兩千一百萬冊。
決定開拍電影時,普佐就希望能夠由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來飾演維多.柯里昂一角,甚至親自致信白蘭度。他在信中如此表白:「我認為您是唯一能飾演「教父」的人,因為您的所具備的沉靜魄力與反諷特 質(這本書是對美國社會的一個反諷評注)都是這個角色所需要的。」不過白蘭度知道當時自己被視為票房毒藥,派拉蒙影業必定不會贊成此事,於是教普佐先等導
演人選出爐,再請導演去說服電影公司。正好後來法蘭西斯柯波拉也與普佐所見略同。於是在不斷的堅持下,我們才能看到有張如鬥牛犬般的臉(白蘭度在兩頰塞入 了衛生紙),將威嚴與仁慈表現得淋漓盡致的維多.柯里昂。
電影《教父》一到三集的劇本都由普佐與導演柯波拉兩人合作完成,在《教父》 的套裝版DVD的特別收錄中,柯波拉談論到自己對於普佐的原著作品十分崇敬,只是把原有的優秀素材用自己的方法改編成電影而已,所以在電影沿用小說封面的 著名傀儡戲標誌的片名上,他特別保留了馬里奧.普佐的名字(Mario Puzo’s The
Godfather)」,將一切歸功原著。柯波拉接到通知要開拍此片時,便開始細心閱讀,將自己想放入電影裡的重要場景特別畫線,悉心註記想法與心得,並 將原著一頁一頁撕下貼上一本大資料簿,這本資料夾被柯波拉稱為「教父筆記」。劇本則由柯波拉擬好草稿,再給普佐討論修改。柯波拉本人希望電影能接近原著, 並且毫無保留地推崇:「電影《教父》的出色之處,皆來自於原著。」
雖然柯波拉推崇原著,但兩人對劇本意見不同時,普佐仍會將最後決定 權留給身為導演的柯波拉。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當初柯波拉在《教父續集》設計麥可.柯里昂殺死哥哥弗雷多時,普佐並不贊成,但最後還是妥協,惟有一個條件就 是麥可不准在他媽媽過世前就下手,因為普作認為若是麥可在母親死前就弒兄,將難以獲得觀眾的原諒。這的確是一個非常適當的安排,讓麥可在逐漸走向失控之
際,仍保有最後一絲理智,沒有一下子就變得完全殘酷冷血。
《教父》及《教父續集》兩部電影成功拿下一九七二及一九七四年兩屆奧斯卡最 佳改編劇本獎,而且還讓普佐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編劇家,《超人》、《超人續集》皆由他撰寫劇本。雖然電影《教父第三集》的評價不若前兩集,但普佐心中的 柯里昂家族版圖,仍希望能有《教父第四集》,他想將時間拉回一九二○年代的紐約,寫下桑尼.柯里昂如何成為一名冷酷黑手黨份子,以及讓觀眾了解柯里昂家族
如何在教父的領導下壯大。「我真希望自己能有好萊塢的財力來拍這部電影,它一定會成功的。」普作這麼說。
有趣的是,即使《教父》的成 功替普佐帶來極大的名聲,他本人仍然不認為《教父》是他最棒的小說,並且也不避諱當初是「為錢而寫」,他最喜歡的是自己的第二本小說《幸運的朝聖者》。他 在一九九六年接受賴瑞.金(Larry King)的電視專訪時表示他喜歡《教父》,也覺得它是部好小說,但當初他出國前將手稿留給出版商時,曾說這部小說還需要改寫,不過等他回美國後,這本書
的版權卻已經被售出。普佐承認道:「我總是希望當初能寫得更好。」
柯里昂家族的延續
《教父》雖然大紅,普佐卻一 直未替柯里昂家族寫下小說續作,直到一九八四年出版的《西西里人》(The Last Don),才成為唯一出自普佐的真正續作。雖說是續作,但《西西里人》的內容卻是回到麥可.柯里昂在槍殺蘇洛索及警長麥克勞斯基後逃亡至西西里的經歷,並 講述被稱為「西西里島的羅賓漢」的真實黑手黨徒薩爾瓦多.朱里安諾(Salvatore Giuliano)的傳奇。
一九七八年妻子 艾蕾卡過世後,普佐便一直與照顧愛蕾卡的護士卡蘿.吉諾(Carol Gino)為伴,但並未再婚。持續創作不輟的普佐晚年飽受糖尿病和心臟病之苦,一九九九年七月二日因心臟衰竭在紐約家中去世。而在普佐過世後,出版社找來 作家馬克.懷賈德納(Mark Winegardner)續寫《教父》故事,二○○四年出版《教父歸來》(The Godfather
Returns),講述麥可暗殺五大家族首腦後,一九五五到一九六二年間柯里昂家族的發展,以弗列多、湯姆.赫根、強尼.方壇等人為要角,並著重在麥可讓 家族事業完全合法化的夢想。二○○六年懷賈德納又創作《教父的復仇》(The Godfather’s Revenge),著墨於電影《教父續集》(The Godfather II)弒兄後的麥可內心所感受到的罪惡。除了懷賈德納以外,愛德.法爾柯(Ed
Falco)也獲得普佐遺族的授權,將普佐生前未拍成電影的劇本改寫成小說,在二○一二出版《柯里昂家族》(The Family Corleone)作為《教父》的前傳。故事起始於一九三三年,四十來歲的維多.科里昂掌控著紐約布朗克斯區的賭場,隨著禁酒令即將告終,一場大戰一觸即 發,決定著柯里昂家族走向興盛或滅亡;同時十七歲的桑尼卻瞞著父親,帶領一群青少年開始劫盜的勾當,執意走上黑幫之路。
《教父》不僅 影響後來全世界的黑幫片,也早已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西方評論界讚譽它是現代通俗小說傑作。原本只是想靠這這部娛樂性作品賺錢養家活口的普佐,當初應該 無法預料到這部作品竟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雖然不知道日後還會不會有人帶給我們更多關於柯里昂家族的故事,但普佐帶給世人的兩部柯里昂家族小說、三部《教
父》電影,以及其他小說及劇本作品,都投注了獨有的感情與心思,即使《教父》並非普佐本人的最愛,那依然是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本文摘自《教父》一書附錄,新雨出版
社會,存在著另外一種秩序
這是一則關於罪惡的故事,也是一部關於資本主義的移民史詩
只要願意展現你的友誼,誠摯地尊稱他一聲「教父」
他便會將你的苦惱放在心上,即使無法報答也不要緊
而這也代表了來日,他有權隨時找你做點什麼小事,來抵償這筆債
搬上螢幕前長據排行榜67週,銷售九百萬冊;至今全球累計破兩千多萬冊
一本令你無法拒絕的原著小說,全新中文譯本問世
更多電影中未出現的經典話語,螢幕上看不到的細膩連結
本書特色
● 中文版絕版多年,現以全新譯稿詮釋,閱讀無隔閡。
● 由知名設計師王志弘操刀,賦予經典新風貌。
● 特邀插畫家,重現電影經典場景,使文字與影像結合。
● 附錄專文介紹《教父》小說及電影創作背後故事。
1946年的一天晚上,隨著兩名柯里昂家族的手下在格林威治村一家義大利小餐館平靜地吃晚餐時慘遭殺害,紐約地下世界五大家族的戰爭爆發了。
西西里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黑幫歷史,令這片土地上的人抑或滿懷希望抑或出於無奈逃亡奔向夢幻新天地美國成為「新移民」,然而他們在美國卻依舊遇上蠻橫 不講理的「大人物」試圖掌控壓制自己的生活,已經退無可退的維多‧柯里昂終於做了幼年在家鄉做不到的事──以自己的力量除掉試圖壓制自己的那個人。但令他
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才能覺醒了,「一個人只能有一種命運」──他這麼說,於是走上那條命運所決定的道路。他鞏固並拓展了自己的帝國,直到二戰結束,土耳其 人索洛佐破壞了和平,將他的世界捲入戰火之中,最後讓他躺在醫院的病床上。
就在此時,他最年幼的兒子,一向堅決與家族事業分道揚鑣的麥可‧柯里昂為了拯救父親,拯救整個家族,展現了他從未在人前顯露、那令人敬畏的一面……也決定了柯里昂家族未來的命運。
名人推薦
作家/楊照 影評人/聞天祥、膝關節、但唐謨 資深製片人/焦雄屏
前《影響》雜誌總編輯/黃哲斌────────────同聲致敬
「繽紛的敘述,史詩的格局,展現了另類正義世界的瘋狂迷離,以及黑暗的燦爛。」──影評人/但唐謨
「《教父》是一切智慧的結晶。《教父》能回答一切的難題。」──電影《電子情書》
「《教父》已然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了,還有成為影史里程碑的《教父》電影三部曲。《教父》是一部史詩,關於家族、忠誠,以及這些「重視榮譽的人」如 何在他們自己的世界裡生存,然後又如何死於他們自己的律法。喚醒你內心的「閣下」吧!」──亞馬遜網路書店最高評價讀者書評
「《教父》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作品之一。根據一般標準,它是史上暢銷前十名的美國虛構小說。出版後經過四十年,它仍以平裝版本在書市上販售。普佐即使不是天才,至少他也啟發了許多天才。我們或許可以稱他為義裔美國電影的教父。」──華爾街日報
「四十年來無論在流行電影文化領域或是文壇都站上頂峰,馬里奧‧普佐享譽世界的作品《教父》在過去令人敬佩的傳奇中,無可置疑地佔有元老地位。」──英國衛報
作者簡介
馬里奧‧普佐(Mario Puzo, 1920~1999)
一九二○年十月十五日,馬里奧‧普佐出生於紐約市的地獄廚房區,全名Mario Gianluigi Puzo。他的父母是來自義大利南部的移民,兩人都是貧窮的文盲。地獄廚房區當時則是紐約曼哈頓島上一個著名的貧民窟,以雜亂落後的居住品質、嚴重的族群 衝突與高犯罪率而聞名。在這樣的環境下,普佐對意裔移民的生活以及社會的地下秩序有些切身的觀察,日後他的許多作品也著墨於此。不過普佐本人則說自己從未
與真正的幫派分子來往,在寫《教父》時所有關於黑幫的認知都是靠收集資料而來,他只聽聞過一些最末端的組織犯罪活動,一些幫派份子的傳說以及黑道專用的 「黑話」。
普佐的父親安東尼奧‧普佐(Antonio Puzo)是位鐵道養護工,在普佐十二歲時拋下全家人離家出走,於是他的母親瑪莉亞(Maria Le Conti Puzo)移居布朗克斯區,堅強地獨力撫養七個小孩。普佐非常敬愛自己的母親,他一九六五年的小說《幸運的朝聖者》(The Fortunate Pilgrim)中,女主角露西亞‧珊妲(Lucia
Santa)的雛形便來自其母,而這部作品也是日後《教父》的原點。
普佐的母親希望他進入鐵路公司上班,他卻喜歡將時間花在泡圖書館,沉浸於文學。二戰時普佐投入美國空軍,不過由於視力不佳並未加參與作戰,而是被派往 德國負責公關職務。退役後透過美國政府對退役軍人的補助,普佐在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聽課,並且與在德國結識的妻子愛蕾卡(Erika Lina
Broske)結婚,兩人育有三子二女。當時普佐喜歡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並開始寫作短篇小說,同時他也為出版社寫五十美元一篇的書評,成為文 字工作者。直到一九六九年的《教父》令他一夕成名之前,普佐一邊創作一邊先後在政府機關當文員,以及在出版社從事撰稿人、編輯等工作。
歷時三年的創作,一九六九年《教父》出版,這本小說不僅是描述黑手黨教父維多•柯里昂與其家族的成長和鬥爭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美國社會的移民史詩, 此書讓普佐一舉成名,停留在暢銷排行榜上持續六十七週。在普佐尚未與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合作編寫劇本將《教父》搬上銀幕之前,小說的銷量便已突破九百萬冊。而《教父》及《教父續集》兩部電影成功拿下一九七二及一九七四年兩屆 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也還讓普佐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編劇家,《超人》、《超人續集》皆由他撰寫劇本。
一九七八年妻子艾蕾卡過世後,普佐便一直與照顧愛蕾卡的護士卡蘿‧吉諾(Carol Gino)為伴,但並未再婚。持續創作不輟的普佐晚年飽受糖尿病和心臟病之苦,一九九九年七月二日因心臟衰竭在紐約家中去世。《教父》不僅影響後來全世界 的黑幫片,也早已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在普佐過世後,仍有出版社找來其他作家繼續創作,試圖完成普佐所打造的柯里昂家族版圖……
《教父》內封打凹文字:
We are all men who have refused to be fools, who have refused to be puppets dancing on a string pulled by the men on high.
我們拒絕當個傻瓜,我們拒絕像傀儡一樣任人擺布。
【本文出處。更多精采最新訊息,請上《新雨出版》;《歡迎按讚加入粉絲行列 www.facebook.com/newrain.publishing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