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的三種社群(一)——世界管理學的一大潮流:網絡理論
對世界的管理學而言,「社群」非常重要,甚至可說是熱門的研究趨勢之一。累積至今的研究發現,社群關係對於個人或企業的成功影響甚鉅,這點已經逐漸明朗。這些研究成果,對於我們的職場或人際關係都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地方。
三種社群
管理學分析社群的架構,大致可分為三種,每個架構互相連結,基本的三種代表架構如下:
- 社會資本
- 關係性的社群網絡
- 結構型的社群網絡
不論是哪一種架構,都是當今管理學重要的存在。
社會資本
先來說明日本也很普及的社會資本,我認為如能解釋為「人際之間產生的利益」就會非常清楚。
很多人認為資本指的是股票等金融資本、人才能力與資質等人力資本。不過,社會資本則是認為人際關係就是資本。
提到社會資本,芝加哥大學的詹姆斯.柯爾曼(James S. Coleman)在1988年發表於《美國社會學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的論文絕對是必讀的經典,柯爾曼在文中首度披露社會資本的概念。
柯爾曼指出,社會資本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人際關係,二是這樣的關係會影響人的行動。滿足以上兩個條件的社會資本,對於人與組織都會有正面的助益。
比方說,一個想賣鑽石的賣家,將鑽石交給買家,而買家將鑽石放進皮包(沒有第三人看到),這就是鑽石交易成立不可或缺的重要過程。另一方面,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賣家的風險很高,因為買家可能偷偷調包,將鑽石換成便宜貨或仿冒品。但實際上,鑽石的交易是建立在賣家與買家的互信關係上,賣家不會疑神疑鬼、買家不會調包,就能帶來「鑽石交易可能成功」的利益,這就是社會資本。
為了慎重起見,我要再說明一點,這種「信賴關係」不一定是指性善說(只要是人,就可以無條件相信他人)。這種緊密的人際關係指的是心懷期待,相信「如果自己對他人好,有朝一日必定會獲得某種形式的回報」,因而能夠合理信賴他人。
反之,如果背叛對方,對方可能會加倍奉還,這也是社會資本。
「關係性的」社群網絡
柯爾曼的社會資本論,主張的是人際關係愈緊密、愈有利。
但是,人際關係一定要緊密才行嗎?「好友」和「點頭之交」相比,一定是好友對我們比較有利嗎?
有些學者認為人際關係並非如此單純,這是經過實證研究的「關係性的社群網絡」的研究領域。
為這個領域奠定基礎的是史丹佛大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他在1973年於《美國社會學刊》發表了一篇論文〈弱連結的力量〉。
他的研究是以一百位年輕人為對象,觀察他們如何找到工作。
格蘭諾維特是於1970年代進行這項研究,當時連網路都沒有,年輕人找工作多以口頭介紹為主。研究顯示有54人透過人脈找到工作,他並進一步調查介紹工作的人與年輕人之間的交往是否密切。
有趣的是,54人中,只有17%的人是向經常聯絡的好友打聽到求職情報,剩下83%的情報來自於平時不常聯絡的「點頭之交」。
這項研究的結果頗出人意表,那就是找到工作的年輕人靠的不是「強連結」(知心好友),而是「弱連結」(點頭之交)。
弱連結其實很強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格蘭諾維特的說明是:「事實上,弱連結比強連結的人際網絡更能有效地傳遞情報。」
接下來,雖然有點突兀,但請各位試著思考太郎、健治與花子三人之間的關係。
比方說,太郎和花子是好友,太郎和健治也是好友。如此一來,花子和健治雖然不認識,但他們有共同的好友太郎,因此兩人自然而然成為朋友的可能性很高。
換言之,太郎與健治、太郎與花子是「強連結」的關係。最後,三人如果成為朋友,就會形成所謂的「三角關係」(參考【圖8.1】)。
格蘭諾維特認為,這種三角形傳播消息的效率並不高。
比方說,健治想將重要消息告訴花子,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告訴花子(【圖8.1】的箭頭A),二是透過太郎(【圖8.1】的箭頭B)轉達。明明只有一個消息,卻有兩種傳播途徑,顯示傳播消息的效率較差。
太郎與花子、健治如果只是點頭之交,情況又會如何呢?(參考【圖8.2】)換言之,當太郎與其他兩人都是「弱連結」時,消息傳播途徑又會有什麼不同?
在這種情形之下,花子與健治並非太郎的好友,因此花子與健治彼此認識的機率很低,三角形就缺了一邊。(參考【圖8.2】)
在這種情形之下,健治想將消息告訴花子時,唯一的途徑就是透過太郎,由於網絡單純,因此傳播效率較好。
最後,將「可以形成三角形的強連結」和「不能形成三角形的弱連結」的人際網絡以【圖8.3】表示。
弱連結與強連結,哪一個有用?
讀到這裏,各位讀者可能會覺得奇怪,本章前半部說明柯爾曼的社會資本理論認為強連結有效;到了後半段卻又變成格蘭諾維特主張弱連結比較有利。
大家可能會想問,強連結與弱連結,哪一個才有用?柯爾曼與格蘭諾維特究竟誰對誰錯?
欲知答案,請見第九章分曉。
本文摘自《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一書
你可能還會想看:
管理學的誤解與真實:美國管理學者不讀杜拉克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經濟新潮社 ecocite.pixnet.net/blog》;歡迎加入《經濟新潮社》 www.facebook.com/ecocite 粉絲行列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