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飲食習慣的改變正導致大腸癌年輕化,這個現象引起醫界高度關注。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大腸癌已連續21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前三名,而45至49歲族群的大腸癌發生率更上升近1.5倍。專家指出,高糖、高鹽、高油的外食文化,加上燒烤、紅肉等一級致癌物的攝取增加,以及加工食品的普及,都是導致大腸癌年輕化的主要原因。醫師強調,腸道健康不僅關乎消化系統,更與情緒及神經系統息息相關,提醒民眾應注重飲食均衡並定期檢查。
台安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大腸癌年輕化與現代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現代人攝取過多燒烤、啤酒、紅肉等一級致癌物,再加上珍珠奶茶、熱狗、香腸等代工食品的普及,導致肥胖指數上升。肥胖本身的脂肪因子也是發炎因子,而大腸癌通常從息肉演變成癌症,需要5至10年時間。糠榮誠強調,雖然傳統建議50歲以後進行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但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甚至有二、三十歲的案例。
醫師分析,現代人外食習慣盛行是大腸癌年輕化的主要原因。外食通常含有高鹽和高糖,加上醃製加工食品的攝取增加,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增加瘜肉生成,進而誘發大腸癌。糠榮誠解釋,當腸道黏膜因飲食不當而受損,如果此時又攝取刺激性食物,可能會刺激致癌基因。雖然腸道黏膜通常會在3天內自行修復,但若免疫力下降,當細胞增生超過一定程度後,就可能演變成癌細胞。
糠榮誠提醒,年輕患者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常難以察覺。一旦出現異常腹痛、腹瀉、便祕、食慾不振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他特別指出,大便習慣改變是最常見的症狀,例如原本排便正常,但最近頻繁上廁所,或大便帶有暗紅色血絲,都應立即檢查。
台安胃腸肝膽科主任蘇志盛指出,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由腸道、腸道神經系統及腸道微生物組成,能與大腦互相影響。他解釋,過去認為腸道運作主要由交感神經控制,但現在發現腸道也會反饋到神經系統,形成雙向的腸腦軸概念。
蘇志盛強調,腸道菌群是構成腸道屏障的重要媒介,飲食會直接影響腸道菌的免疫功能。腸道菌失調不僅會損害腸道,還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他表示,研究發現腸道菌與帕金森氏症、失智症、憂鬱症及躁鬱症等神經性疾病有關,腸道環境不佳的患者可能同時出現神經或精神方面的問題。
新光醫院營養師莊子瑩建議,維持腸道健康的關鍵是控制飲食,減少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及膳食纖維的攝取,以減輕腸道負擔。她建議每餐蔬菜量應達到一個碗或至少半個碗,每日水果攝取兩份,以增加抵抗發炎反應的能力,同時減少加工食品的食用,預防大腸癌的產生。
預防大腸癌需要均衡飲食、健康作息,以及定期檢測,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保護腸道健康。
延伸閱讀:
錯把腸阻塞誤認成便祕!她症狀惡化到無法喝水 醫:腸道差點壞死
台灣大腸癌亞洲第一!醫揭常見「養癌5習慣」 這類人風險增45%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