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印度近年形成一套引人注目的戰爭敘事邏輯,被戲稱為「印度贏學」。這種「贏學」的本質,不是建立在客觀事實與軍事成果之上,而是構築於情緒宣洩、自我合理化與敘事操控之中。如今,在台灣政壇,這樣的精神狀態竟也有了對應的「綠色版本」,主角便是現任總統賴清德與他所代表的民進黨政府。
「印度贏學」的典型案例,是印度於今年發動「朱砂行動」,印巴雙方展開了「五七空戰」,印度空軍輸得頗為狼狽,卻透過媒體全國直播「戰勝」巴基斯坦,宣稱「印度已成強權」;模仿美國與以色列的「反恐」作為,視自己為正義化身,將空襲包裝為反恐與自衛。在這種敘事邏輯下,即便戰機被擊落,印度媒體與政府仍能將其合理化為「仁慈與道德感」的體現——因為印度太講理,才導致被誤解與攻擊。如此,「戰損」不僅不削弱國內敘事,反而強化了印度「道義凜然」的形象。最終宣布全國放假十天「慶祝勝利」,還派出七支宣講團全國巡迴宣揚戰果。
民進黨政府與賴清德今日所展現的政治思維,與此有驚人的相似性。賴清德自詡「務實台獨工作者」,不斷強調「抗中、反共」是台灣保衛民主的正義之戰,聲稱美國與國際社會都將會力挺台灣到底。他主張台灣應該加入「民主抗中」聯盟,積極操作「中國威脅」與「自由防線」的敘事,企圖將其台獨立場合理化、英雄化。
這與印度透過「朱砂行動」假造戰爭勝利的手法如出一轍。兩者皆以一種「自我敘事邏輯」來取代現實分析,將政治操作與話語權掌控,誤認為戰略勝利。台灣的「綠色贏學」,是一種「綠色台灣必勝」的敘事,正是利用國際局勢中的美中對抗,錯估形勢,自我催眠,認為台灣的民主、自由、人權已獲得「國際認可」,殊不知其實只是一種國際上被容忍的戰略棋子,隨時可能被犧牲或棄置。
更諷刺的是,印度的「贏學」至少還有一套國族主義的整合企圖,而賴清德的版本,卻是以意識形態對內分裂族群、對外煽動敵意。印軍媒體製造戰爭幻象,是為了凝聚民族情緒,而民進黨則是利用「抗中保台」口號來掩蓋內政無能、經濟停滯與社會對立。選舉時鋪天蓋地操作「亡國感」,以為只要高喊「民主對抗專制」,就能穩操勝券。
印度認為自己是「正義強權」,賴清德則相信自己是「世界民主陣線的燈塔」,兩者皆對自身地位與國際支持的評估過於樂觀,甚至近乎妄想。問題是,當美國的核心戰略利益與台灣的政治現實出現落差時,誰會為這場敘事負責?賴清德真的相信,一旦戰爭爆發,美軍就會直接協防台灣?還是他只是演給選民看,藉由製造「我們正在贏」的氛圍來鞏固政權?
正如印度的媒體曾大肆播報印軍摧毀伊斯蘭堡、拉合爾,實際上那只是虛構的螢幕幻象;民進黨對「美國力挺台灣」的宣傳,也不過是根據片面會晤、軍售、象徵性援助或外交辭令所製造的泡沫。當民進黨吹噓與美國政要會面、參加某個論壇、收到某位參議員的賀詞時,彷彿台灣已登上全球抗共舞台的中心,但真正具體的戰略承諾在哪裡?民進黨從未說清楚。
政治領導者可以有理想,但不能用幻象來治理國家。戰略判斷不能建立在情緒敘事之上。賴清德若繼續深陷於「綠色贏學」的虛妄中,只會讓台灣錯失冷靜面對兩岸現實與國際變局的契機,終將為自我感覺良好的錯判付出沉重代價。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賴清德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