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在社群平台宣布對等關稅將於8月1日開始徵收,不會給予任何延期。白宮7日開始發送對等關稅通知函,有香港媒體報導指稱,不在第一波14國名單上令台灣深陷焦慮,儘管政府稱談判仍在進行,但觀察人士認為台灣已經「用盡籌碼」,恐怕面臨25%或更高的懲罰性關稅,遠高於原先預期的10%。
根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國民黨團副書記長王育敏表示:「如果事情進展順利,我們現在應該已經聽到好消息了」,她說:「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2周內二度赴美,代表協商進展不順利。」行政院聲稱尚未收到美方正式通知,發言人李慧芝證實,鄭麗君7月5日已再度率團赴美磋商。
美方公布首批14國名單當晚,賴清德總統與鄭麗君及其談判團隊視訊會議50分鐘,指示團隊堅守台灣在食品安全與產業競爭力等方面的利益,但有觀察家認為台灣可能已經用盡談判籌碼。台灣已向美國做出4項承諾,包括逾千億美元半導體投資、採購美國液化天然氣、將國防支出提升至GDP的3%並增加軍購。
川普4月2日首次公布的對等關稅清單中,台灣稅率為32%。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疑:「台灣甚至和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我們怎麼能指望更好的待遇呢?」他也提到,台美去年貿易順差高達739億美元,就連承諾對美國商品實施零關稅的越南,也僅爭取到將稅率降至20%,這可能是能期待的最好結果了。
台積電供應商之一的家登精密董事長邱銘乾直言,若台灣的待遇比日本的25%稅率更差,就像「被當成傭人看待。」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李桐豪強調,除非台灣同意對美國進口產品零關稅,否則出口商品可能面臨20%或更高稅率,且華府可能要求全面開放農業、汽車與保健品市場,對執政當局極具政治風險。
行政院前副院長施俊研判,台美貿易談判卡關可能與台灣拒絕取消美豬美牛關稅壁壘以及不願降低汽車進口關稅有關,儘管這些政策有助維護食安並保護本產業,卻也可能導致其他行業因此承受高額出口關稅風險。
分析人士警告,美國也可能搬出「第232條款」,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台灣祭出關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羅慶生則指出,台灣對美國出口約80%都隸屬這類產品,包括半導體與伺服器,可能形成另一波壓力。
不過,一名台灣國安官員8日告訴《海峽時報》,未收到通知函代表情勢更有利,反之若收到信則代表談判更加艱難,而台灣是少數幾個對美談判有穩定進展的國家之一,但需等待雙方取得具體成果才能做出最終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