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發現體重總是減不下來、或一下子降, 一下子體重又往上升,甚至明明飲食控制和運動都有做,還是難以持久 瘦下來,其實問題不一定出在意志力或努力不夠,很有可能是代謝出了問題。
TVBS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專訪一名科技業陳先生,過去長期工作繁忙 壓力大,經常必須到國外出差,有時錯過吃正餐 ,就會以餅乾零嘴替代,曾經因此體重上升至82kg,積極運動 但飲食控制不了,體重上上下下 讓他很苦惱。陳先生專訪時表示,本身有家族性的遺傳疾病,然後高血脂啊,像低密度膽固醇都過高,那這個做一些靠一些飲食的調整,並沒有辦法有效的控制這樣子,那醫生給我的建議就是要配合運動,積極運動。那最近比較有一些成效了。
臺北榮總體重管理醫學中心主任方文良表示一樣的食物,可能在年紀比較大一點的人,他可能缺乏運動 新陳代謝比較慢,他可能體重就會增加所以代謝速度比較慢,其實也會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另外彰濱秀傳醫院外科部長 林建華指出在少吃的過程中,事實上要選擇比較優質的食物,包括膳食纖維、高蛋白,那另外就是精緻的碳水可能份量要下降,那我們不太建議,就是一次什麼都不吃,你可以從生活上來做調整,那先控制自己的碳水的攝取要下降,那蛋白質的含量要稍微高。
過去研究當中,若體重控制得好,代謝症候群當中的血糖 血壓 血脂 都會跟著非常理想,所以如果控制體重,一定要根據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運動生活模式,還有飲食狀態去做調整。這樣才會維持長久在身體體重健康的狀態。其實導致變胖原因很多,隨著年紀增長,新陳代謝會變得比較慢,再來飲食習慣也很關鍵,像是偏好高熱量食物、經常熬夜或吃宵夜,這些行為不僅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體重也會逐漸上升。
臺北榮總體重管理醫學中心主任方文良表示像一般熬夜,我們通常建議就是說,盡量不要超過12點睡覺,你愈晚睡其實,你隔天一個精神更不好之外。再來說你有可能,你自己的新陳代謝速度,也會受到影響,那這些其實也會造成這些熱量在裡面會累積,造成你可能就是在不知不覺當中,可能體重會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王威傑指出在臨床上減重失敗或體重上升是非常常見的現象,背後原因相當的多元,生活型態因素,包括高熱量飲食、過多加工食品的攝取、運動不足、久坐不動,以及睡眠不足,研究顯示,這些不良習慣,都可能導致減重困難或體重反彈。
國民健康署調查,台灣40歲以上男性中,有超過四成外觀看起來體型正常,實際上卻有過多的內臟脂肪。即使體重與BMI落在標準範圍內,內臟脂肪仍可能過高 而不自知,這種現象被稱為隱形肥胖。值得注意的是,囤積在器官周圍的脂肪,可能會引發慢性發炎 血糖失衡 甚至損害肝腎功能,成為健康最大隱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王威傑指出糖尿病治療中常用的藥物,如胰島素,也容易帶來體重上升的副作用,心理因素,包含長期壓力、憂鬱症、暴食症等身心疾病,壓力會促使體內的皮質醇上升,增加腹部脂肪的堆積,而憂鬱症本身或憂鬱的藥物也可能導致體重增加 。
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景淵教授表示所謂的代謝拖累,講的就是說,如果這個病人 他因為年齡 因為種族 因為遺傳 各種因素,他造成了體重,原本在先天上面就容易變重的族群,要控制體重 跟他代謝症候群相關,屬於正常的話 就要付出不同的努力。
醫師提醒,體重管理是一個長期,而且需要整合生理、心理和生活型態的過程,並不單純只是少吃、多動,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社會大眾更多的管理和理解。
延伸閱讀:
天熱灌運動飲料小心「寶特瓶症候群」 醫示警:症狀如急性糖尿病
每4人有1人中鏢!「代謝症候群」前兆曝 醫示警:恐引爆5疾病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