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當初如果照常規約診,準媽媽在1個月後才回診,後果可能非常嚴重!台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施景中分享了最近1個透過中晚期子癇前症篩檢,讓醫療團隊及時介入並妥善處理,成功保住母親和胎兒的案例。
子癇前症病屬於高危險妊娠 每年造成50萬胎兒不保
看似平順的產檢背後,其實潛藏著風險。日前1名懷孕21週的準媽媽,在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中發現胎兒體重比預期小2週,雖然沒有其他症狀,但卻在中期子癇前症篩檢中驗出胎盤功能異常,異常程度高於標準7倍,屬於高風險族群。醫療團隊當下緊急連絡準媽媽回診,啟動一連串監測與用藥,一路安胎到29週,直到寶寶順利出生。
子癇前症是孕產婦與胎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造成超過7萬名孕婦死亡,胎兒死亡更超過50萬例,並導致約260萬起早產。其病程變化迅速,常見於懷孕20週後,若未及時發現與妥善處置,可能引發顱內出血、胎盤早期剝離,甚至導致子宮內胎兒死亡。
德國建立中晚期子癇前症檢測制度 懷孕24週後受檢預測
這項檢測的臨床價值,也在近日舉行的台灣周產期醫學會共識會議中獲得與會學者專家的肯定。會中針對「中晚期子癇前症篩檢」的臨床經驗與國際制度進行深入討論,與會專家達成共識,該檢驗具備預測高危險妊娠的實用性,建議可作為台灣產科臨床風險評估與照護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在國際上,德國自2019年起即建立中晚期子癇前症的檢測制度,由政府醫療保險(SHI)補助孕婦在24週後受檢,最多可免費提供3次檢測。德國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中心教授Stefan Verlohren指出,該檢測已被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等國婦產科協會建議列為常規臨床參數,幫助診斷、預測子癇前症,並掌握疾病進展。
英國的全國性子癇前症病例分析顯示,高達38%的孕婦在癲癇發作前,並無高血壓或蛋白尿的紀錄。為此,英國胎兒醫學基金會(FMF)建議準媽媽應於孕期22週、36週時重新評估子癇前症風險。若22週評估為中或高風險者,應於32週再次評估,至於36週的評估則有助於決定分娩時機,確保母嬰安全。
子癇前症臨床表現多變 血液檢測有助快速識別高危族群
中晚期子癇前症篩檢可藉由血液檢測sFlt-1(可溶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1)與PlGF(胎盤生長因子)的比值,評估胎盤功能是否異常。檢測時機為懷孕20週~36週之間,篩檢結果可協助臨床醫師判斷是否需提前介入,如:提前用藥、安排生產計畫等。針對懷孕周數較小且風險極高的孕婦,能及早促進胎兒肺泡成熟,並提前通報兒科新生兒團隊介入,最大程度保障母胎安全。
▲隨著生化指標技術的進展,現在可透過血液檢測在子癇前症症狀尚未出現前即早期預警,有助於及早介入,降低不良妊娠的風險。(圖/台灣周產期醫學會提供)
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葉長青表示,子癇前症臨床表現多樣,難以單靠傳統指標(如:血壓、蛋白尿)掌握風險,因此至今仍是產科領域中最難應對的高危妊娠之一。隨著生化指標的應用發展,現今已可以在症狀出現前就預警,將有助降低不良妊娠的發生率。周產期醫學會指出,該檢測對基層婦產科診所而言,是快速識別高危險妊娠的有效工具,在醫學中心則可發揮鑑別診斷與風險分級、精準照護的作用,讓母胎安全多層保障。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 癌症連續43年蟬聯10大死因榜首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