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迎來重大突破!臺北榮民總醫院與韓國漢陽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只需透過簡單的驗血,就能有效篩檢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族群,且早期診斷準確率高達93%,大幅降低患者進行昂貴且侵入性高的正子斷層掃描(PET)檢查的需求。這項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權威期刊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
記憶力衰退 勿輕忽失智前兆
72歲的林先生,過去在化學工廠工作,近期常出現忘記事情的狀況。林先生坦言:「昨天發生的事,今天可能就想不起來,過幾天再回想可能才會有印象。」在家人的鼓勵下,他特地從台南搭乘高鐵到北榮就診,希望確認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
在接受認知功能檢查時,北榮臨床心理師林育瑞與林先生進行互動測驗:「幫我回想一下,剛剛看到哪些東西?牙刷、湯匙、梳子、錢幣、鑰匙。」這樣的測試,有助初步了解病人的記憶能力與認知狀況。
林育瑞表示:「我們會將檢查結果交給臨床醫師評估,目前每天大約會進行6至7位病人的認知檢查,每位約需花費30至60分鐘。」她指出,許多患者初期並未自覺異常,通常由家屬發現異狀並陪同就診。
阿茲海默症進程緩慢 早期診斷是關鍵
北榮一般神經科主任王嚴鋒指出:「阿茲海默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因腦部類澱粉蛋白堆積,初期症狀為短期記憶喪失,進一步可能影響定向感、理解與計算能力,最終導致生活無法自理。」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指出「全球有數千萬人受到阿茲海默症影響,早期診斷對於延緩病程及早介入治療非常重要。」
血液檢測成為早期診斷新利器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與韓國研究團隊共同進行跨國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磷酸化tau蛋白(p-tau217)」濃度,可有效預測患者腦中是否已有類澱粉蛋白沉積。研究指出,在尚未出現明顯症狀的高風險族群中,p-tau217指標的準確率甚至超過九成,代表血液檢測有望成為早期篩檢的有效工具。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傅中玲表示:「過去確認類澱粉沉積需依賴昂貴的正子斷層掃描(PET),若能以簡單抽血替代,將是重大突破。」北榮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蔡孟儒也指出:「這項血液檢查能幫助患者節省時間與金錢,並提升早期診斷與治療的可及性。」
精準醫療推進中 臨床研究成果落實
北榮主治醫師林詠萱說明,這項研究針對台灣與韓國民眾同步進行,顯示血中p-tau217在預測類澱粉PET攝影結果方面,準確率高、應用價值高,特別適合無症狀但屬於高風險的族群。北榮一般神經科主任/副教授 王嚴鋒表示:「傳統上確認類澱粉沉積需等到病患過世後解剖檢驗,後來雖可透過PET掃描觀察,但成本高、資源有限。現在則有更多替代選項,包括腦脊髓液分析與血液檢查。」
新藥問世 抗體療法延緩病情
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多種針對類澱粉蛋白的抗體藥物,這些新藥可透過靜脈注射清除腦中類澱粉斑塊,延緩阿茲海默症的進展。阿茲海默症雖無法完全根治,但早期診斷與介入治療仍可顯著延緩惡化,提升患者與家屬的生活品質。北榮與國際團隊合作推動的血液檢測技術,不僅為患者帶來希望,也為醫療體系節省龐大成本,是邁向精準醫療的重要里程碑。
延伸閱讀: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