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怎麼「投資」變「賭博」?30歲的陳先生有穩定工作,追求理財,平時也短期出入股票市場及加密貨幣投資,不料投資失利,便向銀行及信貸公司借貸,債台高築,可仍舊不可自拔,債務持續累積,與家人感情也因此變差,最終只能向親友借款,情緒低落的他,經親友勸導就醫,在與醫師評估與會談之後,被診斷為有賭博成癮現象合併憂鬱傾向,所幸,透過藥物治療及心理諮商,半年後順利協助戒癮,目前已可控制高風險投資慾望。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蕭彣卉表示,將有價值的物品置於風險之中,目的是獲得更大價值的回報就可以稱作賭博。
蕭彣卉一一點名,麻將、樂透、運動彩券以及股票短線及當沖、加密貨幣與電子遊戲課金抽獎等都是日常人們所會接觸的,但若是這些事物的重要性已經凌駕於個人生活,即使出現負面後果,仍然越賭越大、越賭越頻繁,嚴重影響日常情況時,就已經符合醫學上賭博成癮的診斷標準。
臨床觀察,其中又以青少年、低教育程度、弱勢家庭、高衝動性或過去有創傷經歷者都有較高成癮風險,有其他物質成癮或情緒疾患的族群,賭博成癮的共病率更高。
蕭彣卉說,賭博成癮的機轉涉及大腦的獎勵系統與行為控制區域。前額葉中紋狀體與邊緣系統受影響,使個體更容易對賭博產生渴望,並因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導致衝動控制降低,其程度與酒癮、毒癮相似。在心理層面,成癮者常出現認知扭曲,如出現認為賭博結果有規律可循的「賭徒謬誤」;無法停止下注的「接近中獎效應」;以及高估自己影響勝負能力所導致的「控制錯覺」這些因素共同強化賭博行為,進而形成成癮。
賭博成癮的診斷方式是藉由量表檢測及醫師問診完成。蕭彣卉指出,第一線治療以單獨或團體心理治療,包括認知治療與動機式訪談,目的在於讓患者認清現況,促發戒賭動機與決心,並引導患者封鎖相關社群、將短期內金流交由家屬協助共管,避免接觸引發成癮的源頭。藥物治療可以在賭癮相關的迴路異常、神將傳導物質失衡等扮演輔助治療角色,能協助大腦恢復平衡,減少衝動行為與賭博渴望。一般而言,心理及藥物治療至少需維持半年,才能初見成效,且後續一年仍要持續接受追蹤,確認已經戒除成癮。
醫師建議,民眾遇到壓力時,可選擇有人際連結的紓壓方式,如和朋友一起運動、出遊等,且避免在心情或狀態不穩定的情況下接觸賭博行為,若發現自己或周遭親友出現成癮相關行為,就要有所警戒,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不再與成人精神病人混收! 全台首座「兒少心智病房」台大年底上路
懷孕檢出蛋白尿竟是「年輕人腎殺手」 姊弟不同血型捐腎移植保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