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教育知識學園 作者 湯梓辰
jttang0@gmail.com
孩子因為經常處在家庭和社會的弱勢地位,將常他們接受到的訊息不外乎是「指教」和「訓斥」。因此也造就了聰明的孩子會容易知道如何討好大人和身邊照顧他的人,而漸漸地在朋友社會之中可能因此型塑了「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又可以稱為「迎合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是一種社會常見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傾向,通常討好者總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中,卻總是唯獨忘了自己。然而,這樣討好的努力往往不見成效,因為每個人對事物都有不同的思維,而討好者經常會對於他人對自己的不滿、或是忽視,進而換來了對自我的不認同,因此導致憂鬱、恐懼,或是經常隱藏自己的情緒,害怕起衝突、害怕被拒絕、也害怕面對他人對自己的不認可。
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Sherry Pagoto 博士發現針對「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會隱藏自己的內心的情緒,往往有以一些表現,像是:
1. 為了迎合他人情緒,不顧自己的感受,像是: 孩子在與他人進行社交的時候,會下意識地配合他人、迎合他人的態度,去迎合朋友、同學,而有時過度的迎合他人,會對做出不利己的行為,像是: 旁邊的小孩搶了孩子的玩具,孩子也不會有任何情緒,反而笑笑地去玩其他玩具。
2. 孩子會過度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之中,經常會在乎他人怎麼看自己,比方: 會想方式去買東西討好朋友,因為希望讓朋友覺得自己很大方。或是會因為朋友的一句話而對自我價值的貶低,像是:周圍人可能會說「你怎麼這也不會」,因而感覺到自己的確好像甚麼都不會。也因此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最害怕被討厭,他希望大家都喜歡他,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
3. 經常將原則和底線拋諸腦後,常常成為最先道歉的人。一般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不論在生活中或朋友中發生矛盾或口角,即使不認同別人的想法,都會主動出來和解、道歉,也經常說不出拒絕的話語,永遠都是一個好人、聽話的人,卻因此被人忽略了自己本身的價值及看法。
幫助孩子走出「討好型人格」
當孩子過度迎合他人情緒的時候,家長就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一個人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愛,而當一個人展現出真正的自己時還能夠選擇留下的朋友,那才是真正的朋友。要引導孩子學會認識自己、愛護自己,才會被其他人重視、尊重、才有被愛的機會。
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可以說是孩子在幼兒時期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更是孩子走向社交的基本途徑,它更是孩子健全人格的一個必經過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學會 如何跟他人相處,學會如何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良好的社交能力對於孩子的身心和健康發展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