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交所今日公告2024年本國上市公司非擔任主管職務全時員工薪資資訊。根據統計,聯發科以431萬元的非主管平均薪資高居榜首,較2023年成長14.8%,成為唯一非主管平均薪資超過400萬元的國內上市公司。
緊隨其後的是瑞昱,平均薪資391.5萬元;達發357.1萬元;愛山林354.1萬元;聯詠352.1萬元。值得注意的是,非主管平均薪資超過300萬元的上市公司共有9家,其中8家來自半導體產業,顯示該行業在薪資方面的優勢。
從薪資中位數來看,2024年非主管薪資中位數超過300萬元的上市公司有3家。聯發科再次奪冠,達343.8萬元;瑞昱324.6萬元;達發304.9萬元。台積電以264.5萬元排名第5。
然而,「年薪百萬是基本條件」的言論引發社會各界熱烈討論。根據主計總處數據,去年全台總薪資平均數雖已突破6萬大關,但換算下來仍未達年薪百萬標準。
人力銀行資深專任顧問羅悅華表示,台灣年薪百萬以上的人占全體20%。要實現百萬年薪,可從產業、規模、角色行情三個因素來看。軟體工程、AI、大型外商和金融業等領域,以及軟體工程師、AI工程師、數據工程師等專業技術門檻較高的職務,有較高機會達到年薪百萬。
此外,中高階主管和與獲利相關的職務,如業務開發主管、專案主管、專案經理、分析師等,也更有可能達到年薪百萬。
文組畢業的Karen分享了她的經歷。她表示,透過斜槓、接案最後創業,現已達到破百年薪。Karen認為,文組畢業生若選擇在科技、半導體或新創公司擔任行銷公關職位,起薪可能就有5到8萬,年收入會比在傳統公關公司或行銷公司高。
Karen進一步指出,討論百萬年薪背後,其實是現代人對高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前起薪3萬多還可接受是因為當時房租較低,而現在人們討論如何斜槓或增加業外收入,是因為很難僅靠本業達到理想薪資。
專家表示,年薪百萬對不同人有不同意義,但值得過什麼樣的人生,應該由每個人自己決定,而非由他人決定。在高物價時代,「年薪百萬」已成為社會上熱議的話題,對某些人而言是理所當然的起點,對更多人則是難以實現的目標。
總結來說,台灣就業市場呈現出薪資兩極化的趨勢。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的薪資水平遠超其他行業,而大多數職場人士仍在追求年薪百萬的目標。面對這樣的現實,如何提升自身競爭力、選擇合適的職業發展道路,成為每個職場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本文由《品觀點》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