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培養
教育知識學園 作者 湯梓辰
曾經有教育學者相信「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教養的過程就是促使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因此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童年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各種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因此,在教養的過程之中,應該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這其中包括生活習慣、待人習慣、學習習慣等。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Maslow提出在人類需求金字塔中,「觀念改變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想要培養孩子的命運,就從一些小小的行為開始。
習慣中不逆人類本性
在養成人類習慣中,應不悖逆人類「本性」的情況下建構出的方法。人類的「本性」是甚麼?
從古至今,人類的本性遵循著「最小努力原則」。因為,在人類的世界中,能量是珍貴的,大腦的設定就是盡可能節省能量。
因此,養成習慣的方式,可以讓「壞習慣」的執行變得麻煩又困難,「好習慣」變得簡單又容易,最後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你想達成的好習慣就能成為無意識就能執行的事務。
對於習慣養成的迴路
在《原子習慣》這本書中,作者解釋了人類所有行為背後的四步驟迴路,這四個步驟即是: 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一經重複,這組神經回饋迴路就會讓新習慣成形。
提示: 環境中的提示需要顯而易見
若要影響習慣的第一迴路即是提示,影響提示的方式就是要「讓提示顯而易見」。提示就是可以攫取人的注意力,並示意接下來該做什麼的事。當提示愈明顯,愈有機會攫取一個人的注意力,也因此愈有可能使其採取行動。
像是在幼兒園教室的設計,通常都讓孩子明顯看到物品放在哪裡。教室即便區分為不同活動區域,但每個區域的功能、執行的方式都不盡相同,並且每一個區域都可以促使孩子專心做一項活動。
舉例來說,幼兒園的閱讀區,孩子會有固定的位子讀書,書本會放在隨手可及的書櫃上,看完的書會有一個固定的桶子。因此,閱讀區這個方法,會讓讀書這個活動進行及執行方式,顯而易見。
而在家裡布置,也可以明顯地呈現。倘若孩子一直無法養成讀書或寫功課的習慣,你可以運用習慣堆疊來開啟一個更好的讀書慣例。習慣堆疊的意思就是 「做完〔事件〕之後,我會執行〔新的事件〕。」像是,在書房中配置一個區域專門放孩子的作業,引導回家後孩子會先把作業放在固定的桌上,再去執行下一個步驟。
也許這些習慣感覺都是不大的行為,很容易執行。就算真正的目標是讓孩子認真做功課,也要先透過習慣堆疊,準備一個可以讓「做功課」提示於環境之中,更可以影響孩子產生良好的習慣。
渴望: 習慣是具有吸引力的
培養習慣的第二迴路,是「讓習慣有吸引力」。渴望如同孩子的動力,如果這一個行為習慣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則會是很難讓他們去執行。
在《原子習慣》書中有提到,對孩子吸引力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需要以身作則。人類通常會模仿三種人: 親近的人、多數的人,以及有力的人。在孩子眼裡,父母既是親近的人,也是家中有力的權威角色,所以他們常常模仿父母的習慣及做事的慣常程序。這種狀況在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學習如何與這個世界互動,以及如何解決問題。
當然,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養成習慣的對象就不限於父母,也包括生活中的其他人。特別是在青少年階段,孩子大多都會刻意避免模仿父母,這時父母的影響力通常會下降,同儕的社會影響力則會上升。在《教養的迷思》書中提到了教養的關鍵重點,除了給予孩子以身作則的榜樣外,給予孩子良好的學習環境及社群,也是父母可以給予孩子的部分。
簡言之,如果想要讓孩子受到某些習慣吸引,就讓他們處在同儕都有這些習慣的環境和團體裡。當孩子看見朋友都有某個習慣,那個習慣就會變得非常吸引人。
另外,給予孩子行為的自由與自主權,這些習慣的養成對孩子來說就更為吸引他們。就好像在英文課上被指定讀某一本書,或是自己選擇讀哪一本書,同一個習慣可以從毫不吸引人變成有吸引力,端看孩子是否可以有自主權來做主。
回應: 讓行動是簡單、輕而易舉的
培養習慣的第三迴路,是「讓行動輕而易舉」。此回應,也就是實際展現的行為或習慣有關。越是容易的──亦即可以輕易完成的──行為比較有可能會被執行。
然而,「讓行動輕而易舉」背後的概念並非叫只做容易的事,而是要盡可能讓「做長期下來會有利於行為回報的事」,當執行這個習慣任務的時候,就會慢慢變得不費力。
舉例來說,在孩子寫作業環境,確保他們擁有一個紙筆俱全,且比較不容易分心的安靜房間。在環境中,進行讀書、寫作業這件事情就是簡單、輕而易舉的,因此對於孩子來說,讀書、寫作業就並非這麼難去完成了。
獎賞: 需讓人感到滿足
培養習慣的第四迴路,是「讓獎賞令人滿足」。習慣迴路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獎賞,如果行為能與獎賞產生連結──也就是說,感覺美好且有個令人滿足的結尾──那我們就有理由在未來重複該行為。
培養習慣的前三條迴路──讓提示顯而易見、讓習慣有吸引力、讓行動輕而易舉──增加了我們這一次執行某個行為的機率。培養習慣的第四條迴路──讓獎賞令人滿足──則增加我們下一次重複該行為的可能性。習慣迴路就這樣完成了。
想要讓孩子堅持任何一種習慣,就要讓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覺得該習慣令人滿足或愉快。
讚美很自然就會令人滿足,而父母本身就處於給予讚美的完美地位。每個表現良好的小孩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讚美。 其實,只要情況允許,我們都應該使用正面強化孩子的行為,而非負面強化,批評的方式減化孩子的一些行為。
像是: 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零用錢系統。但關鍵是只能在孩子做了好事之後給予零用錢,而不要在孩子做了壞事之後扣除零用錢。父母通常會在小孩破壞規矩時扣零用錢作為懲罰,不過,讓增加零用錢成為好習慣的誘因,效果可能比較好,也更符合迴路的最後一個階段,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