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匯流的時代,科技創新一日千里,顛覆典範,打破規則,連學習的樣貌也和過去大不同。該如何引導孩子從生活出發,培養自信,自學,擁有迎向未來的能力?
假設式的想像一下: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面對什麼樣的挑戰?有多少工作已經消失?有多少價值觀,模式與社會秩序重新被建立?
未來必須具備的能力
為了因應如此劇烈的變革,世界各國的教育思維也不斷在改變。馬來西亞在中學階段就會開始給予孩子一系列的生存教育課程,教他們劈柴,煮飯,織毛衣等生存技能。日本有不少學校也設立勞動場所,希望讓孩子學會吃苦,懂得生存。
在西方國家,瑞士的家長從小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美國的中學生,不論家中貧富,除了幫家裡的庭院修剪草坪,分擔家務外,也常靠打工賺零用錢。西方的家長從小就鼓勵孩子累積生活經驗與能力,然而面對科技匯流、快速變遷的時代,光有生存能力,或許還不夠。
擁有20年美日教育現場經驗的教育專家船津徹,在所著作的《世界標準教養法》一書中,歸納整理出值得現代父母參考的教養心得,認為孩子未來還必須具備:自信,思考能力與溝通能力。
鼓勵孩子自信,思考與溝通
觀察東西方的教養模式,船津徹指出,自信是推動一切的原動力,家長要學習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放手讓他嘗試他自己想做的事,幫孩子累積「靠自己努力也能成功的經驗」,擁有「我辦得到」的自信。無論未來環境如何變化,也不會感覺灰心失志。尤其,當看見孩子有所突破與改變,家人更該在第一時間表達肯定與讚美,給予正面的有力支持。
如今,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有新觀念,新發現,顛覆既有的想像認知。面對龐大的資訊,無論大人或孩子,都必須具備自行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才能因應未來變化。過去,教育模式著重在知識的灌輸,目的是教孩子找尋正確解答,家長應該鼓勵孩子持續自我學習,思考如何活用知識,嘗試解決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此外,良好的溝通能力也是幫助孩子融入未來的關鍵。培養溝通能力並不難,除了清晰的思緒與口語之外,身體語言也是表達的途徑,包括臉上善意的微笑,注視對方說話,說話時的肢體姿態等。
溝通,不單單只是語言與字詞的傳遞,適度的肢體動作輔助,強化與人溝通的技巧也很重要。平時,父母與孩子互動交談的機會,就是很適切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真實示範的時機。
從身體出發,開啟五感
除了培養孩子自信,思考與溝通能力外,想讓孩子保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與創造力,不妨回歸到最初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從身體出發,連結大腦,促成五感體驗。
生活裡的每一個細微環節,都是啟動感知力的時機。還記得:孩子第一次雙手接觸到冷與熱,赤腳踩在草地與沙灘的身體反應和表情?或是嗅聞到空氣裡的花香的驚訝表情,以及看見滿天星斗時的感動嗎?透過身體探索環境,透過五感體驗保持對生活的好奇,都有助於孩子主動發展自我學習與成長。
無獨有偶,長期關注科技與提倡創意學習,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MITMedia Lab)樂高派普特學習研究教授密契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他至今仍持續主張與推動「終身幼兒園計畫」。
因為他認為真正能結合科技,啟發創意的學習,應該回歸到幼兒園階段,朝向「給一個他有熱情(Passion)的專案(Project),讓他跟同儕(Peers)用像在玩樂(Play)一樣的方式合作完成。」如果大家都能和幼兒一樣,邊玩邊創作,打破框架,大膽想像,持續嘗試,與人合作,只需運用簡單的科技工具,就能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與能力,實現腦中的無限創意。
身體,是學習路上最親密的夥伴,每一次的體驗嘗試或挑戰,都是讓孩子從玩樂中開啟自我學習,自我探索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