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跑社團,線上讀書會,攝影同好,動漫Cosplay,五花八門的社群主題,不怕小,不怕冷門,都能聚集一群共享,共鳴,共同參與的愛好者。從工作,社交到消費娛樂,各種線上和線下的社群,早已滲透日常生活。而隨著科技網絡的發達,組織,串聯社群的門檻前所未有的降低,一鍵加入,就能即時參與。
分享,剛剛好的溫度
其實,早在網路社群興起之前,我們的生活中就有許多社群存在。例如1960年代歐洲的「共同住宅」,就是為了協助職業婦女分攤育兒家務,以共享廚房,餐廳,洗衣等公共空間,形成新型態的社區共住形式。
近年,隨著「共享經濟」的風潮吹起,新的社群型態也隨之而生。包括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以開放的空間氛圍,成為創業者與自由工作者的交流場域。合作住宅(co-housing)凝聚對生活有共同想像的人們,打造自助也互助的社區。
想像過與人共居的生活嗎?有人形容,「湯不會冷掉的距離」是最理想的共居模式。個人保有隱私空間,同時擁有相互照看,卻不互相依賴的近鄰,讓人與人之間維持剛剛好的溫度。
如今,各種共生共居的模式遍地開花,包括銀髮族,單身女性,跨世代,只要是對理想生活有共同想像的人們,都能走出虛擬世界,在現實生活中彼此連結,成為「另類室友」。
跨世代學習,年齡,議題不設限
迎接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臺灣近年也吹起一波「青銀共居」的風潮。
下班後,回到青銀共居的公寓,有人在廚房張羅晚餐,有人在陽台蒔花弄草。同桌吃飯的,可能是退休公務員,單身上班族與大學生,笑語人聲和飯菜飄香,各種議題對話交流。週末時,房客們根據興趣和專長,有人帶領瑜珈課,有人分享植物手作。回到家,不再是一個人面對空蕩蕩的房間,而是有一群朋友,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青銀共居,打造出一個跨世代的生活社群,有年輕人的青春活力,也有長輩的穩重經驗。共煮,共食是有人陪伴的好好吃飯。共學,共做,共學是重拾學習熱情的好好生活。上班族在工作之餘,不忘培養興趣,熟齡世代也退而不休,繼續新鮮的社會探索,不同世代踏出生活圈與同溫層,彼此交換技能,甚至發展出第二職涯。
從食衣住行,到運動,學習,休閒,共居社群交織出充滿活力的生活圈,也編織出一張相互支持的社會安全網。不只是「同居」,更多了有溫度的日常互動,放下手機,餐桌上的對話天南地北,是多元視角的觀點交換,是世代差異的議題溝通。透過日常生活,練習欣賞不同的人格特質與多元專長,不再只是接收單一視角或碎片化的資訊。
真實感受,創造我的歸屬
人手一機的網路世代,看似即時的社群軟體,隨手按個讚,就讓我們有「好像在聯絡」的錯覺。但開心,煩惱,難過時,真的有人可以分享嗎?共享空間,青銀共居的出現,也代表即使科技網路發達,我們還是需要有人陪伴的情感需求,也需要相互幫助的生活協力。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我到我們,一句問候,一個邀請,一次擁抱,隨時為生活添加溫度。相互傾聽不同立場的意見表達,理解不同人生階段的想法,讓年輕世代對老後有所想像,也讓熟齡長輩對新世代敞開心胸。
相互尊重與欣賞的社群,讓我們擁有溫暖的歸屬感。而有溫度的社群連結,讓我們走出虛擬世界,擺脫指尖溝通,讓每一天的日常,就是累積觀察力,培養感受力,開創想像力的生活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