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步驟,引導孩子真誠地道歉
在我的家長生涯中,我醒悟到儘管用不著完美,但我確實得學會在自己喪失理智、出現有失身分的言行時負責。我必須學會如何道歉。
那個過程很艱難,因為我的小我策畫出許多策略,來避免我淪為犯錯的那一方。在我的成長環境中,我們在乎的是自己是對的,並不重視要承認自己的缺點。我學的是捍衛自己的技藝,我是從辯駁、合理化、責怪別人的殿堂畢業的。
記得我說過孩子可以是我們最棒的老師嗎?當年就是我兒子給我機會,讓我發現自己可以放鬆,進入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幸福體驗。我可以認錯。那是很緩慢的過程,但真的讓我如釋重負!此外,還有一個超大的附加效益:現在我調教出一個願意在搞砸時道歉的年輕人。可見比起辯贏別人、比起堅持自己是對的,我的兒子更重視愛。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道歉就是,只有在孩子真心懊悔之後,才能讓他們道歉。
這是我對道歉的心得。道歉必須真誠。我不想在小孩傷了別人的心或身體之後,強迫他們言不由衷地咕噥一句:「對不起。」其實,孩子從不真誠的道歉中學到的就是做人可以很混蛋(這是很客觀的說法!),只要他們低聲說出那三個不起眼的字,就天下太平了。只有在孩子真心懊悔之後,才能讓他們道歉。
道歉不能跟羞辱掛鈎。當我們在孩子犯錯時羞辱他們,他們會啟動防衛機制,令他們更難認錯。我們一定要溫和地協助孩子看見別人受傷的心,他們才能思考自己不客氣的行為所造成的殺傷力。唯有如此,他們才能真心說出「對不起」或做出補救的行為。
道歉的第一步是真心說出「對不起」,並且不能附帶對行為的辯解。
「對不起,可是我會踩到你的腳,是因為你把腳伸得太出來了。」這不是道歉。很多人很擅長表面功夫的道歉,但他們解釋自己為什麼做出那些事,而且往往指出是對方害他們那樣做,以致抵銷了道歉的效應。「很抱歉我因為你遲到而大發雷霆,但我真的擔心死了!而且我好累⋯⋯青菜煮過頭了⋯⋯狗狗亂踩玫瑰⋯⋯」和「我對著遲到的你發飆,對不起」,是不一樣的。就這樣。看出其中差別了嗎?或許你會在某個時機跟對方談一談,協助對方看見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也導致了問題。但初步對話的作用只是移除你的行為所造成的疙瘩。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道歉的第一步是真心說出「對不起」。
其次,我們必須明確地承認自己的行為影響了對方。
「我踩到你的腳時,你一定很痛。」或是,「你一進門,我就對你大吼大叫,你大概嚇了一跳吧!尤其你是塞車塞了一個小時才到的。」這讓被虧待的一方知道我們不是只從理智上說動聽的話,而是確實設身處地、清楚地想過我們的行為如何影響了對方。
我們一定要溫和地協助孩子看見別人受傷的心,他們才能思考自己不客氣的行為所造成的殺傷力。
第三,我們披露自己犯錯後的心情,表明我們有心改善。
「後來我心裡很難過。真不好意思,我情緒失控了。我要你知道我很努力改進自己。我愛你,我不希望你擔心要是自己來不及,我會對你大吼大叫。」這時,你可以看看要不要說明你打算如何減少再犯──不論是決心在你生氣時離開房間、數到十、寫日記、接受諮商師輔導、增加睡眠,都可以。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我們可以在披露自己犯錯後的心情,表明我們有心改善。
最後,詢問對方怎樣才會原諒你或覺得舒服一點。
「需要我做到什麼事嗎?」然後,對方就可以說出接受你的道歉、放下嫌隙,或是說明要你怎麼做。例如,對方可能會說:「我想原諒你,但我希望你保證下次我遲到而我的手機又收不到訊號時,你會在向我發洩怒氣之前,先聽我說明情況。」
曾經有人告訴我,他們小孩的學校特別教導小傢伙們,不要在弄傷其他小孩時說:「對不起。」學校教他們先問朋友有沒有大礙,然後幫朋友倒杯水、拿濕紙巾(清潔傷口)以示關切。他們也鼓勵小朋友如果看到別人出事,就幫受傷的人拿濕紙巾。因此在這所學校裡,每次有小朋友受傷,傷者都會拿到一杯水和一疊濕紙巾!我很喜歡一群小朋友安撫一個拭淚的小男生或小女生的畫面。這些孩子從幼年就學習在出岔錯的時候,務實地彌補傷害,而不是只有言不由衷地咕噥:「對不起⋯⋯」
總之,以下是道歉的四個步驟:
- 誠心說出「對不起」且不解釋,因為解釋可能會被認為在合理化或辯駁已發生的事。
- 用「我想你覺得⋯⋯」表明你以同理心和關切,設身處地想過對方的觀感。
- 「以後⋯⋯」則用來宣告你有心改進,明確表達你不願意日後又做出傷人的行徑。
- 「需要我做到什麼事嗎?」這是在邀請對方說任何令他不想原諒你、盡釋前嫌的事。
當我們在逾越分際之後認錯,不捍衛自己或責怪別人,我們便會得到海闊天空的自由感。我們不必再因為希望自己道德高尚,但那個有缺點的自己卻總是不時地冒出來,而為了這兩者之間的落差掙扎。我們可以更慈悲地接受自己。每次的道歉會愈來愈容易,諷刺的是,放下防衛可讓我們比較真誠地同情別人。
為人父母不僅協助我們面對自己的缺點,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被驕傲和自尊牽著鼻子走,進而幫助我們教導孩子要為言行負責,並了解誠正的生活很重要。
本文摘自橡實文化《當下的父母:你是孩子自愛與自覺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