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術」猜想
歐文.亞隆在他的著作《生命的禮物》和《媽媽和生命的意義》中,兩次講述了同一個經典的心理治療案例。
主角是亞隆的患者,一位身患乳腺癌的女士。她從少女時期起,與父親的關係就十分糟糕,她非常反感父親面對自己時批判一切的態度,她一直為此盡力反抗,但是在內心深處,她仍希望與父親的關係能夠有所緩和。所以,當父親要送她去上大學時,她非常珍惜那一段同行的路程,那是她和父親為數不多的可以單獨相處的機會。路途中,父親不斷抱怨路邊的小河多麼髒亂,但是她看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路邊是一條清新、令人愉悅的小溪。她完全沒辦法回應父親,結果一路上他們彼此看著窗外,互不理睬。
很多年之後,父親已經去世,她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再度走上那條路。這次,父親已經不在了,她成了司機。她驚訝地發現,路的另一邊與坐在副駕駛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的確如父親所描述的那樣,是一條堆滿垃圾、髒亂不已的小河。她悲傷地告訴亞隆:「當我學會從父親的視窗看世界的時候,已經太晚了,父親早已不在了。」
亞隆另一個有趣的案例也帶給我相似的啟發:一位女士申請免費諮商,亞隆突發奇想讓對方每次都寫諮商小結,記錄諮商過程中沒有表達的感受,以此做為免費的條件。幾個月之後,亞隆發現,他們似乎經歷了完全不一樣的諮商過程。亞隆說:「我的文雅、超凡的解釋,她根本就沒聽到。她所看重的是一些我很少注意到細節:我對她衣著、外貌,或者寫作的讚揚,我因為遲到幾分鐘而做出的笨拙道歉,當我們角色扮演時我對她的揶揄等。」
如果留心觀察,我們的生活中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情。最常見的情況是,我們總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會「讀心術」,就像亞隆驚訝於「我的文雅、超凡的解釋,她居然根本沒聽到」一樣。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圖說:人們在潛意識中總認為自己或者他人懂得「讀心術」,進而將某些可能需要溝通和表達的資訊給省略掉,認為某種默契或理解的達成是理所當然的。
「我都已經表現得那麼明顯了,難道他還是不知道我生氣了嗎?」
「我那麼辛苦地工作,回來還要陪他寫作業,他怎麼一點兒都不體諒我!」
「我只是想找個人訴苦,可是對方一點兒都不明白我的心,總是告訴我應該怎麼做。」
……
面對我收到的一些私人信件,我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比如,有人在私人信件中寫道:「放假回家,我們說了再見。她跟我說一些話的時候還抱了我一下,我不喜歡這樣,但想想造成這樣的結果也有我自己的原因,所以我當時沒有表明自己的態度。」
讀著這些沒頭沒尾的資訊,我不禁浮想聯翩:寫下這些文字的是一位男生還是女生呢?他/她多大年紀?抱他/她的異性又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什麼關係?他們共同經歷了什麼?來信者為什麼要向我說這段話?我像一個偵探一樣,想要從字裡行間尋找到蛛絲馬跡,以便瞭解在螢幕前敲下鍵盤向我講述這段話的人,思考對方在面臨什麼、有什麼感受,再嘗試回答上述的問題。
可是,我常常會放棄偵查,因為再明顯的跡象都只是猜測,不一定是現實。所以,我總是會詢問:「你想問我什麼嗎?」此時,對方回覆說:「是不是你猜不到?還是你覺得我自己說出來會比較好?」
面對這樣的私人信件和對話,之前會讓我有些慌亂,但現在我慢慢地能夠平靜下來應對。因為我發現,這是人類的共同天性:對於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每天每時每刻經歷的事件,我們太習慣了,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以至於我們會「理所當然」地覺得,別人也應該「理所當然」地知道,並且理解這些事情。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參加一些小團體,每當新加入一個團體,我們都需要做自我介紹,讓大家彼此認識。有些團體在自我介紹之前,沒有人規定介紹的方式,大家能夠暢所欲言。所以我發現,有相當多的人會說一大堆自己的標籤和特長,最後忘了說自己的名字。
自己的名字對每個人來說,都太「理所當然」了。自己的名字被叫了二十多年、三十多年了,在我們的世界裡,這是一條「宇宙公理」,所以就變成了自我介紹中的廢話而被省略了。可是,我們忘了,「我叫○○○」這條「宇宙公理」,僅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小宇宙中。
在人際關係中常常出現的一個困境是,人們在潛意識中總認為自己或者他人懂得「讀心術」,進而將某些可能需要溝通和表達的資訊給省略掉,認為某種默契或理解的達成是理所當然的。在這種自以為的默契與現實中,和對方並沒有達成互相理解狀態的錯位,是人與人的關係中最大的阻礙之一。絕大多數關係中的誤解、矛盾、衝突,甚至決裂,都源自於人們潛意識中的「讀心術」猜想。最可怕之處在於沒有人意識到自己持有這樣的觀念,甚至很多人會覺得: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難道還要考慮?
「讀心術」猜想的根源來自人的自戀。在我們和他人的溝通中,當自我意識過於膨脹時,人們會把自己對於世界的理解,對於人際關係中各種細節的感知,當作是這個世界的標準或人們都會遵循的一套規則,所以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也會如此感知。
這種傾向不只存在於誇大自我的時候,在自我削弱時也會出現,人們會覺得自己剛才的表現是窘迫、笨拙、不受人喜歡的,於是他們完全不顧他人的評價和觀點,自顧自地就自嘲起來,並且非常肯定大家都不喜歡他,若你表達出不同的意見,他會覺得你在假裝客氣、不真誠。讀心術的使用者,對他人的回饋是完全拒絕的,他們完全相信自己對他人的理解,他們常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是:「你一定也是這麼想的。」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圖說:對抗「讀心術」猜想的方法就是去聽,真正聽到他人告訴你的事情,聽到他人對你的看法和感受。
意識到人際關係中可能存在的「讀心術」猜想,將有助於我們與不同的人建立更真實的關係,因為我們不再用自己虛構的他人形象來和自己對話,而是真正傾聽他人的表達了。
對抗「讀心術」猜想的方法就是去聽,真正聽到他人告訴你的事情,聽到他人對你的看法和感受。身患乳腺癌的女士若能夠保持一個傾聽的狀態,聽到父親對於小河的抱怨,而不是帶著一個判斷(我看到的小河這麼好,他一定是想和我作對),這位女士或許就能夠在父親有生之年,擁有一次和父親在感受層面達成理解的機會。
本文摘自橡實文化《情緒重建:運用九種認知技巧,重新和情緒做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