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楚自己在教小孩,還是在發洩情緒
韓國育兒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指出,父母身上太大的育兒壓力,會對親子間的親情發展有負面影響。研究中發現孩子五歲時平均一天會聽到十二次正面的話和一百二十二次負面的話。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圖說:研究中發現:孩子五歲時平均一天會聽到十二次正面的話和一百二十二次負面的話。
父母照顧正值精力旺盛期的孩子已經夠累人了,如果再加上上班、處理家事的壓力,就很難對孩子寬容。從早上一睜開眼睛、到孩子睡著為止都要花精神在他身上,讓父母沒有個人時間,精神和生理上都不斷承受著龐大的壓力。
自己是「管教」還是「生氣」?
下班後回到家看到客廳亂七八糟、要洗的衣服堆積如山、或流理台上堆著碗盤沒洗,這時孩子偏偏又在哭鬧,當然會令人抓狂。有些父母原本溫柔得像天使,卻在教養過程中漸漸變成暴君,並對此感到自責。為了趕快讓孩子停止哭鬧,父母常會使用限制或命令的管教方式,說出負面的話。教養獨生子女的生活壓力比較低,但父母也怕被旁人嫌說:「那家只有一個小孩,還教得那麼沒禮貌。」於是就更嚴格地責備、甚至體罰孩子,還認為自己在管教。其實仗著大人的身分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這不是管教,只是在「生氣」罷了。
大家應該都有這種經驗:明明狀況一樣,有時可以包容孩子,自己很累的時候卻覺得煩死了。事情過了才發現,自己生氣不是因為孩子,而是因為自己情緒不好,還把情緒發洩在家中最弱小的孩子身上。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圖說:只要大人生氣,孩子的行為就會立刻改變;但他並不知道自己錯了,只是不想被罵。大人發脾氣時孩子不會有餘力去思考對錯,只會想先逃走。
父母情緒化的遷怒行為是一大問題,這種情況在跟另一半或家中長輩關係不好時會更嚴重。原本願意付出、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悉心養育,跟家人關係不好時卻開始抱怨、覺得自己都在犧牲,連過去壓抑的委屈也一湧而上,然後用傷人的話對孩子發洩「怒氣」:「我省吃儉用,存錢讓你補習、請家教,你成績怎麼會這樣?」、「誰教你的?」、「很行嘛!翅膀硬了是不是?」、「我這麼辛苦都是因為你!」。當壓力過大時,最直覺性控制孩子的方法就是生氣。
只要大人生氣,孩子的行為就會立刻改變;但他並不知道自己錯了,只是不想被罵。大人發脾氣時孩子不會有餘力去思考對錯,只會想先逃走。
體罰最可怕的反效果,就是無法培養孩子的道德觀。嚴重時會讓他身陷挫折、產生敵意,甚至想報復父母。父母生氣時,外向和內向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外向的孩子會模仿大人的態度,認為自己是弱者才會被罵,大人不在時就對其他比自己弱小的人發脾氣;內向的孩子看到大人生氣則會恐懼不安,之後變得小心翼翼、隱藏憤怒,戴上「乖孩子的假面具」。
「管教」和「生氣」的差別
教育學家布瑞克瑞奇和文森(M.E. Breckenridge & E.L Vincent)曾說:「所謂的管教,不是壓迫或忽視孩子的情緒並激怒他,而是幫他理解世界、逐步教導,讓他能自我控制、適應社會。」意思是,應該要管教而不是生氣。
「管教」和「生氣」差在哪裡?智皓念國中時,有次校外教學他們班導打電話給我,說要出發時突然找不到智皓跟另一個同學,全班等他們等了一個小時才出發,還很客氣地拜託我:「希望您管管孩子!」那當下我對這件事非常生氣,不過當我靜下心檢視原因時,發現我是因為覺得孩子害我丟臉才生氣的。我客觀地觀察了自己的憤怒後,不想還沒聽到孩子解釋就先做判斷,於是我告訴自己:「先不要生氣,聽聽孩子怎麼說,到時候再生氣也不遲。」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圖說:生氣是用命令、責備或體罰來抒解大人的情緒,不會有任何效果;但管教是用明確的對話教導正確的行動或習慣。
後來孩子回家了,這時可能會出現兩種狀況。第一種負面情況是:「你怎麼老是這樣?太自私了!都只顧自己!(人身攻擊)其他同學會念書又聽話,你到底是像誰才這樣?(比較責備)我們家的臉都被你丟光了,我好辛苦!(積怨爆發)」另一種則是說:「當時的那種情況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提議)從結果來看,你浪費了其他同學的時間,你覺得該怎麼辦呢?(勸告)」
我選擇了第二種方式。我一開始先說我很生氣、還有我為什麼生氣,接著再問他當時的狀況。他說因為校外教學的地點離我們家很近,他以前就常去,所以跟老師說他想要先待在學校再自己搭車過去,不過老師卻不知道他的意思。我聽完孩子說明,先認同他的出發點再跟他說:「那下次不要這樣囉!」後來他也覺得造成別人困擾很抱歉,隔天就跟同學和老師道歉了。
生氣是用命令、責備或體罰來抒解大人的情緒,不會有任何效果;但管教是用明確的對話教導正確的行動或習慣。有時父母看到孩子做錯也不敢罵他,不過應該要給予「正確的管教」,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舉動為什麼不恰當。正確的管教能讓他知道錯誤行為會害人害已,也會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正確生氣的方法
很多人說:「壓力大時,一生氣根本忍不下來,怎麼有辦法保持積極又正面?」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生氣只是一種習慣,並不是犯了什麼錯;只是因為不知道怎麼正確地生氣,才會出問題。想保持積極正面,就要先知道:「生氣是自己的選擇。」如果能客觀看待怒氣,每個人都能「正確地生氣」。
正確生氣的第一步就是察覺怒氣。當我們開心時會哼歌、疲憊時會休息、不安時會深呼吸,而怒氣也一樣可以察覺。生氣會有前兆,每個人可能都不一樣;輕的話像是「不太開心」、「不耐煩」、「難過」、「很悶」、「不知道怎麼辦」,嚴重的話可能會覺得「怒火中燒」或「氣炸了」。一旦察覺這些徵兆時就要先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原因。大部分人生氣的理由都很類似,像是對孩子期待太高,或是父母覺得被孩子忽略了等等。
一位朋友C花大錢讓國中的獨生女補習、上家教課等等,凡是能投資的幾乎都不缺;但孩子卻好像是在故意反抗,考試交了白卷。那個孩子小學時成績名列前茅,國中卻變成這樣,朋友C心想:「不能再這樣了,他擺明是故意的。」然後就常生氣地對孩子破口大罵,最後甚至病倒在床上。
父母可能下意識會以為:自己為孩子犧牲,所以有權力對孩子生氣。結果在面對外人時會忍讓,看到孩子時卻容易爆炸。我生氣的時候,都會先問自己:「我是不是誤會孩子了?」、「我的期待是不是太高了?」、「如果有其他人在,我還會這樣發飆嗎?」思考後如果還是覺得需要生氣,才會責備孩子。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圖說:生氣並沒有錯,重要的是「表達方式」,你會選擇大吼大叫還是沉默不語呢?表達方式有三種。
生氣並沒有錯,重要的是「表達方式」,你會選擇大吼大叫還是沉默不語呢?表達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勃然大怒,這種方式雖然可以表達想法,卻會傷到孩子。第二種是小心翼翼,這種方式不會傷到孩子,卻沒辦法把想法告訴孩子。最後一種是坦白說出來,這種方式不會傷到孩子,也能表達想法。
父母坦白說出來時,能讓孩子產生認同感,不過前提是要說明理由,告訴他大人為什麼會生氣。千萬別責備、威脅或歇斯底里地發飆,要帶著愛和理性來管教他。因為是獨生子女、父母時間更遊刃有餘,所以應該要多花些時間跟孩子聊聊他的行為。當孩子認同父母的責備時,也能同時培養出道德觀念。
本文摘自《一個孩子剛剛好的幸福教養:獨生子女教養指南!教育專家的分齡教養╳8大守則,培養自律獨立的優勢未來人才》
作者:嚴註河
出版社:台灣廣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