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充滿活力、樂天的微笑國度。
萬萬沒想到,身上流著一點台灣原住民血液的我,在二○○九年開始的五年半印尼駐外生活中,台灣原住民的純樸、笑口常開、喜愛分享與群體感很重的性格,竟會在印尼許多原住民族朋友的身上找到了共鳴點、發酵,讓我可以享受如魚得水、悠遊自得的感覺。
作者因公派駐印尼五年半,親身接觸、探訪這個被極度刻板印象化的國度,除了體會台灣與印尼之間所存在的歷史情結之外,也憑著微笑換來了串串美好的記憶。返台後,他將對印尼的觀察與回憶書寫成冊,希望透過這些記錄,讓多一點的台灣人認識這個多元化國家,增進彼此間的瞭解,也拓展國人的視野,開闊台灣的國際空間。
走馬雅加達老城區
大榴槤首都
印尼雅加達大都會區到底有多少人口?根據2018年世界都會區人口統計(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14th Annual Edition:2018)顯示,日本東京—橫濱(Tokyo-Yokohama)都會區依然以將近3805萬人口數,名列世界最大都會區,比2016年的3800萬增加了5萬人;印尼雅加達都會區則以3327萬人口緊追其後,但比2016年的3130萬增加了97萬人。雅加達大都會區光是2000年到2010年,就增加約700萬人口,因此專家們預估雅加達2030年將有機會躍升為世界最大都會區。
雅加達大都會區的涵蓋範圍, 除了雅加達首都特區(Daerah Khusus Ibukota Jakarta,DKI)外,還包括周遭的許多衛星城市,如西邊的丹格朗(Tangerang)、南丹格朗(Tangerang Selatan)、社鑾(Serang)與奇里貢(Cilegon);東側的勿卡西(Bekasi)、卡拉旺(Karawang)與普哇卡達(Purwakarta);南方的德博(Depok)、茂物(Bogor)與蘇卡布米(Sukabumi)等縣市。其中的5個核心都市Jakarta、Bogor、Depok、Tangerang、Bekasi合併簡稱Jabodetabek。
雅加達首都特區的人口數,比較準確的講法是白天約1200萬,晚間上班族返回市郊後,實際居住人口約1000萬出頭。以現有的都市發展空間,以及錯綜複雜的政治與都市管理問題,執政者真的很難讓一般市民直接感受或相信,他們有能力為全體市民創造出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的大環境。無所不在的堵車、無法預期的水患、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違章建築、垃圾、各種汙染與貧富差距等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市民最期待的就是有機會選出好管家,讓雅加達有機會蛻變成為印尼、甚至東南亞地區最理想、最值得自豪的城市。
現在的雅加達,確實還有點兒像印尼的土產榴槤,乍看之下,外表遍佈硬刺,難以親近。如果身在其中的居民沒有足夠的好奇心,試著下刀切開令人生畏的果刺,就沒機會看到裡頭豐美的果肉,更聞不到她的獨特氣味;如果再沒膽識品嚐一口,根本就不可能體會她的原汁原味。因此,有人將大榴槤(The Big Durian)名號封給雅加達,確實傳神之至。
雅加達的名字
雅加達曾經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政治與文化薰陶下,五度以不同的名字面世。
早期西爪哇的巽他原住民相信萬物有靈與祖靈信仰,稱Sunda Wiwitan,據信當時他們就已經選擇雅加達的母親河—奇里翁(Ciliwung)河上游山區做為棲息地。他們的後世子孫猶踏實的守著那份祖靈與物靈信仰,避居西爪哇西南角的森林裡,過著祖先留下的生活方式,稱擺渡夷(Baduy)族。
直到也相信人類靈魂永存與萬物有靈的印度教, 透過海上貿易, 從奇里翁河口長滿椰子樹的小港埠傳入西爪哇, 並沿著奇里翁河上溯影響後, 無論是最早創建的Tarumanagara 印度教王國(358〜669),或是分分合合的巽他印度教王國(Kingdom of Sunda,670〜1481)與加祿印度教王國(Galuh Kingdom,670〜723),以及位於奇里翁河上游茂物(Bogor)附近的帕庫安‧ 巴查查蘭印度教王國(Hindu Patuan Pajajaran Kingdom,1482〜1579)等,奇里翁河口港埠都成了該等王國與外界接觸貿易的重要港埠,到處可見高聳青鬱的椰林,巽他族人就直稱這個河港聚落為巽他椰城(Sunda Kelapa),就是雅加達的前身。
1527年,由淡目(Demak)與井里汶(Cirebon)蘇丹所組成的伊斯蘭軍隊,輕鬆擊敗巴查查蘭印度教王國與葡萄牙的聯合勢力後,順利統治巽他椰港地區並將她併入西側萬丹蘇丹(Banten Sultanate)的管轄之下,將椰港改名為查雅加達(Jayakarta,1527〜1619),意即勝利城市,用以紀念伊斯蘭蘇丹軍隊拿下巽他椰港的偉大勝利。印尼獨立後,也將1527年6月22日當成雅加達的生日與市慶元年。
161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第四任大總督庫恩(Jan Pieterszoon Coen,1619〜1623與1627〜1629)擊敗伊斯蘭雅加達領主韋加亞克拉瑪(Pangeran Wijajakrama),並於1621年將查雅加達更名為巴達維亞(Batavia,1619〜1942),藉以緬懷古荷蘭時期的著名族群。成為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總部的巴達維亞,往後的320幾年間,就以巴達維亞這個名字為印尼與台灣等地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歷史記錄。
日本殖民統治印尼時期(1942〜1945)將巴達維亞改名為雅加達地區(Djakarta), 1946〜1949年印尼為爭取獨立而與荷蘭戰爭期間,仍沿用Djakarta名字,一直到1972年,才由雅加達知名省長Ali Sadikin正名為雅加達(Jakarta)。
新書發表會
- 時間:5月11日(六)晚上7點
- 地點: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一段135巷1號
- 主講:李東明(本書作者)
本文摘自玉山社《看見印尼:橫跨赤道的彩虹國度》
【更多資訊請上《玉山社出版公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