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婆】天上媽祖婆,人間有產婆
台南廳觀音中里楠梓坑街吳春園之次女清葭者。台北病院卒業之助產婦也。近在鄉里開業行其術。不問貧富。無論晝夜。有延之者。立刻偕行。酬資不較。……─《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10月31日
叫你阿嬤來囉
即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生產仍是「一命賭一命」的事,更別提在清治、日治時期。
到底情況會有多危險?清治時期,女性的懷孕過程沒有產檢,一切只能在產房見真章。生產更是一個沒有進步儀器幫忙、只能純手工處理的事情,賭注是人命,只能靠產婆的經驗來和死神決勝負。這時候的產婆又被叫做「先生媽」或「主子婆」,但說穿了就是一個有接生經驗的婦人罷了。她們的技術主要來自三種管道,第一,多次接生累積而來的經驗;第二,從漢醫或道士僧侶身上學得的接生技術;第三,代代為人接生的家傳技術。那時候,「接生」完全是個「只有房間內才知道」的產業。
蔣渭水要出生時,為蔣媽媽接生的是隔壁的阿清嫂。那天,阿清嫂將熱水燒好,並為即將出世的蔣渭水準備好腳盆、剪刀、瓦罐、石灰粉。在那個年代,產房的布置大概是這樣的:先在門楣上貼好保平安的符咒,然後在床上鋪滿蒿葉,並在產房的角落生上一盆炭火,為的是提高室內的溫度,讓產婦與胎兒保暖。如果不幸遇到難產,產家會請來道士「司公」作法祈求順產,如果還是不順利,產婆就會用剪刀剪開產婦陰部,或把手伸入產道助產。當然,器材和產婆的手都是沒有消毒的。
你說,在這樣的條件下生產,每個產婦是不是只能聽天由命?人家說生小孩是「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等在產房外的是坐月子的雞酒,還是棺材,就只能生產那天見真章了。
沒有錯,這樣的接生方式,胎兒和孕婦的死亡率自然是很高的。1902年,台北醫院院長高木友枝因為業務上的需要,向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提出「台北醫院產婆養成內規」,申請在台北醫院內設置產婆養成所,從台北醫院的看護婦(護理師)內遴選學生接受產婆訓練,從此以後台北醫院一直是產婆養成的主要學校。1907年「助產婦講習規程」頒布,在台北醫院附設養成所,以公費招募年輕女性為助產婦。後來又先後指定台南醫院、台中醫院為助產婦養成醫院,助產婦的培育管道漸漸多了起來。
接著比較重大的變革是在1923年頒布了「台灣產婆規則」,規定通過台灣產婆試驗的女性可以申請執照開業,為私立產婆養成所開闢了新途徑。另外,針對過去未受專業訓練,但有相當經驗的產婆們,只要廳長就其專業進行審查,認為具有相當專業知識者,也可以在限定的地區與期限內執業,稱為「限地產婆」。從此,無論是在清治時期為人接生的產婆,或是在日治時期受官立醫院、私立助產婦養成所訓練出身的助產婦,通通都納入了官方管理的範圍之內。
阿嬤你今嘛底叨位
產婆培育及管理制度的成形,逐漸改變了人們對於產婆的印象。《台風雜記》裡寫道,過去台灣人認為產婆如果不到40歲就嫌太年輕,怕是經驗不足,不可相信,但是「今也泰西產婆術大開,立學校,養生徒,不得卒業證書者不許之,是以妙齡產婆,續續輩出。」接受了正統的產婆訓練,連沒生過小孩的未婚女孩也能為人接生。
1940年,全台共有2045位產婆,其中有308人是限地產婆。至於在沒有正規產婆執業的地區,由官方聘請公設產婆為婦女接生,1940年設有公設產婆的村落就有319個。
除了官立醫院的產婆養成所,也有私立產婆學校,其中比較知名的有張文伴醫師主持的台北蓬萊婦人病院,以及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在台中開設的清信婦人病院。1930年,高雄楊金虎主持的仁和醫院也開始招收產婆講習生,也是當時台灣最知名的私立產婆講習所之一。
本文摘自玉山社《台灣史不胡說:三十個關鍵詞看懂日治》
【更多資訊請上《玉山社出版公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