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過度關心與不關心
最後的高牆……該放下什麼才好?
如何避免「管教後遺症」?
關鍵是避免「過度教養」!
家長們,請再偷懶一點!
只要一句「沒關係」,親子都能擺脫沉重的情緒勒索。
關懷、尊重、支持與肯定孩子的成長節律,
療癒原生家庭造成的不安,終止代代相傳的負面循環,
就從了解孩子,原諒自己開始。
接下來,我要談談放進我特製的「急救箱」裡,可以立即見效、最好的東西。不過能使用它的人是有限制的,不是那麼簡單就能交到使用者的手上。如果因為如果使用者不是一個能夠跨越高欄的人,那麼無論花多少氣力,也沒有辦法發揮作用。
但是,如果我這麼寫─「只要能使用它,就會發生奇蹟」,並沒有言過其實。因為它實在是一個可以成為解救現代孩子的「魔法棒」。為了慎重起見,我要事先聲明,這裡指的孩子是設定在「幼兒到小學生」的年齡層。
而放下的事情─是指「念書」一事。
好好地念書獲得好成績;戰勝不拿手的科目;不會忘記寫作業;只要有玩樂的時間就上補習班或學才藝。這些和學習有關的所有事,要孩子去做的,全部都要放下。
(圖片來源:Life生活網小編)
圖說:關於學習方面,不能有約定事項!這些和學習有關的所有事,要孩子去做的,全部都要放下。
如果媽媽和孩子之間有學習方面的「約定事項」,就已經全部「出局」了!
在這裡我好像又再重複寫些毫無道理的東西了。可能也會因而引來家長斥責「你那麼無關緊要的態度,小孩的將來你負責得了嗎」?我並非要「以眼還眼」地反駁,相對地,從輔導的立場來看,我必須加強語氣地說,請容我寫下以下的內容(不管是前或後都只有這麼一次,所以請多多包涵)。
我一直都和被你們這些大人逼著讀書、被迫奪去幼年重要時間的人們一直有所接觸。而這當中,有人在生死之間徬徨,也有人曾經傷得很深。我所從事的這份工作不論是對那個人(曾經是孩子),或是對我而言,可以說都是個被迫接受的大苦難。其中一個原因是,確實有被強迫念書這個事實。但當時的你,恐怕是不自知的吧!我也知道你們是為了孩子著想才這麼做的,因此我並不打算對你們做任何的譴責。然而事到如今,卻跑來對我說「請幫幫我」,未免太會打如意算盤了吧……。我實在不得不這麼想。
那麼,現在媽媽的心中,一定對「放下學習」這件事充滿疑問吧!那種「不用功念書」的焦慮,對媽媽來說是一種誘惑。如果媽媽對與誘惑的奮鬥感到躊躇不安,那麼,請再一次從頭開始讀這本書。因為對念書一事之所以如此執著,那根源在於媽媽的幼兒時期。我希望你能回想看看!
沒錯!孩子念書一事,並不是不想念書孩子的問題,而是想要讓孩子做這件事的家長方面的問題,是由此而生的讓親子關係扭曲的問題。
(圖片來源:Life生活網小編)
圖說:別因為逼迫孩子念書,而讓親子關係產生扭曲。這樣孩子怎麼可能學的好?
聽我這麼說之後,如果妳仍然深信「要趁早逼孩子讀書,這會對將來有幫助」,打算要選擇「安全道路」的人,那麼就請試著讓孩子繼續這麼做吧!不要半途而廢,要有所覺悟地逼孩子去做吧!我們遲早要迎接人生的最後階段,到時再來互相評價各自的結果吧!
所謂的「放下」,絕對不是放棄、拋下不管,實際上「放下」是「覺悟」。是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之後所達到的境界。
孩子會自己想要學習
周遭總是充斥催促讓孩子學習的聲音。那麼,或許要趁孩子還小時,積極地做好「不要讓」孩子學習會比較好的。因為,總是有孩子小時候必需要做的事。
那麼,如果是孩子自己說「想學習」的話,又該怎麼辦呢?
在這裡,你必需要先確定這是不是孩子真正的意願?換句話說要釐清這是不是出自於他的自主判斷。孩子的主體性會表現在想要滿足對知識的好奇心的行為上。因此,他會專注在感興趣的事物上,而表現出對其他事物不感興趣的態度。而且他感興趣的事物常媽媽的期待有落差。
讚美雖然可以激出孩子的動力,但終究只是「製造出來的動力」。這種被逼迫出的動力,孩子自己並不會察覺到。或許只是「因為不想被媽媽討厭」,而做出相對的回應也說不定。所以當孩子表示「想要學習」這樣積極向上的表現時,其實不用太高興。
小小孩的主體性會從尋求與「母親」的互動開始的。例如像「媽媽,幫我○○」那樣。但並不是對於所有的要求都應該要有所回應,還是要謹慎、保留一點比較好。在心有餘力之時,媽媽做出相對的回應就可以了。這樣可以避免當下勉強地答應孩子,之後又因某些因素而斷然地拒絕他,避免做出這種態度極端變化的行為,是最重要的。
舉例來說,小學低年級的「國語」作業,會要求孩子念書給家人聽,並要家長簽名確認。這時請媽媽不要催促地追問:「今天的作業做完了嗎?」而是要當孩子提出。「媽媽請聽我念」的要求之後,並在妳有空時才告訴孩子:「現在可以喔!」只要這樣做就足夠了。即使沒有時間確認作業,也沒有關係,對於老師的反應不必過於在意。
不幸地,如果孩子的老師是「強迫念書型」的話,就會常常對孩子施加壓力。這種「不得不做」的強迫源會形成為壓力,所以一定要在家中幫孩子做心理建設。請對孩子說「沒有全部做完也不用太在意喔!」這樣的話語。這樣做的話,孩子較能自己做判斷,總有一天他會成長為在該做的時候做該做的事那樣的人的。
上補習班或學才藝也是一樣。當孩子說「想試一試」的時候,可以有「那麼就讓他試試看也很好」的想法;如果孩子說「我不想學了」,也可以有「那就不要勉強了」的態度。藉由給予孩子自己判斷的餘裕,能培養他自律的能力。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自我判斷的錯誤,是會在之後降臨在他自己身上的。
(圖片來源:Life生活網小編)
圖說:當孩子說「想試一試」補習班或學才藝的時候,可以有「那麼就讓他試試看也很好」的想法;如果孩子說「我不想學了」,也可以有「那就不要勉強了」的態度。
關於讀書學習這件事,母親只不過是個追隨者,主導者是孩子。「為了孩子的將來」或是「擔心不趁孩子腦筋靈活的時候加以鍛練的話」,這些都是大人把「養育小孩」和「大人要教導」兩事相混淆的過錯。正因為要趁著孩子腦筋靈活的時候,才需要多多接觸課業之外的其它種種經驗。
在學期末學校都會發「成績單」。舉一些我自己的例子來說,看到不怎麼理想的成績時,我會對孩子說:「不要太在意,因為爸爸知道你的許多優點喔!」這是我確實在做的事。如今這個孩子也已經要進入青春期了。而「不要要求孩子用功念書」這個方法的正確性已逐步獲得驗證。
對不愛念書的孩子,不管你唸他多少次「快去念書」,也都只是白費力氣而已。反倒是現在遵照你的話乖乖去做的孩子,會在他的心理形成「陰影」的時代(少年暴力事件和割腕自殺等等,說的正是這件事)。
所以,家中有小學低年級不愛念書小孩的媽媽們,你們反而可以安心呢!
放任背後的心理
另一方面,也有一種是看起來對孩子完全漠不關心的母親。我並不確切知道,相當於虐待的「忽略」(neglect)型父母親,是否逐年在增加。不過在這裡我想從兩個面向來談「對孩子漠不關心的父母」這一部分。
第一、以前的父母親因為沒有充裕的時間,所以對孩子採取放任式的教育。第二、看起來積極地拒絕孩子的這種父母,其實,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是如此。
針對第一點,活了半世紀的人們應該都有所認知吧!在當時多子的時代,生活比較困苦,父母親根本沒有時間去關心子女。在這種情況之下,反而提供給孩子一個比較像孩子成長應有的生活環境。容許各個不同個性的孩子們,可以依著自己的個性成長。
而社會一般誤解較大的是第二個問題。像這樣的母親們,容易被視為是本來就對孩子不關心的人。
舉一件和我有間接關係的事件。因為父母親的「忽略」,而造成學齡前女兒死亡的不幸事件。年輕的父母因孩子漸漸斷奶,開始到處亂跑,而對她做了過多的「管教」。不是罵她「吃都不會吃」,就是要她「不准去」,並動手打她……等等。事實上在這個時期,如果能不去加以管教那就好了。即使飯還不能吃得乾淨,即使會亂碰家裡的東西,只要孩子不會有危險性,是不需要去禁止的。
(圖片來源:Life生活網小編)
圖說:學齡前的女兒,不該施以過多的「管教」,在這個時期,即使飯還不能吃得乾淨,即使會亂碰家裡的東西,只要孩子不會有危險性,是不需要去禁止的。
然而遺憾的是,父母親都過早期待孩子能夠快快成為「像樣的人」,於是對孩子加以嚴厲地斥責。這樣的管教會使得孩子變得膽怯、害怕,對親子間信賴關係的建立造成阻礙,最後反而誘發出「問題行為」的產生。而父母為了要矯正已經發生的問題行為,於是更加激烈地體罰,漸漸地孩子的行為也越來越變得怪異……。然後,父母親深感挫折,覺得「這個孩子不行了!」他們把孩子丟在狹窄的櫥櫃裡(放棄教養),長達數月,孩子因此被活活地餓死。剛開始,父母親興致勃勃地想要依照自己的理想好好地栽培孩子而強勢管教他,但是當這個理想藍圖出現破綻時,卻走向完全放棄的極端態度。
當媽媽的心全都放在孩子的身上,而孩子沒有如媽媽所願地表現時,一部分的媽媽們會不是朝著「過度干涉」就是朝著「放任」這兩極端發展。這和我在前面所說的「在街上看到的放任父母親」是一樣的。孩子惡作劇、吵鬧,打擾到別人時,母親也不加以關注,一副「不關我事」、擺明堅絕不管的態度。然而這樣的母親並非從不訓示孩子(不想要管教)的母親,實際上他們正在兩極端的擺動。一邊是,一旦生氣發怒就會脾氣失控地對孩子打罵;另一邊是,一旦認定孩子已改變不了,就會放棄孩子的一切。而這完全是因為找不到適當調整的方法。
媽媽們在放任的背後,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焦急的期待。像這樣的母親,大部分在自己的孩童時代就欠缺與母親有心靈上的交流。媽媽和孩子都失敗過無數次,如果他們無法慢慢來、慢慢地成長,是無法體驗養育的好。而這個「無法體驗」,我是完全能夠瞭解的。
本文摘自世茂出版《過度教養:危險的乖孩子、控制狂媽媽和缺席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