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好孩子的犧牲者
好孩子引起社會事件時,很多時候,所有的「好孩子」慣常地都會消除負面的情感。
有人在生了病的家庭中成為了垃圾場。美國德州女子大學社會學副教授薇樂莉‧馬拉特拉‧本茨(Valerie Malhotra Bentz)說,「家庭系統排列」中就有這樣的犧牲者。(註)我注意到了「系統排列」這種表現。也就是說,在家族這種構造中,確實是有編排所謂的犧牲者。
本茨女士敘述到,「一直」都有個犧牲者會被傾倒負面情緒。那個孩子簡直就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垃圾場。
亦即,大家不是偶爾才把負面情緒丟給那個孩子。家族中,已經將那孩子的角色定位為是「垃圾場」。
若將整個家族以星座為比喻,作為家族序列中垃圾場這個犧牲者的角色,他會被確實地安置在「好孩子」這個位置上。
而恐怖的是,大家還都「裝作」沒有注意到犧牲了那個孩子而生活。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那個好孩子若不能好好扮演那樣的角色,父母就會輕蔑那個孩子。
那個孩子若不能好好扮演那樣的角色,父母就會輕蔑那個孩子。雖然本茨是這麼說的,但我認為,不僅是父母,其他家人也會輕視那個「好孩子」。
也就是說,那個孩子「會成為垃圾場,是大家決定的」。在這層意義上,那名孩子不是家庭的一員。若不是好的垃圾場,就會被輕蔑。而「好孩子」一方也這麼接受了。
從前所說的「好媳婦」也是,對周圍任性的人來說,不過就是「方便好用的人」。
聚集著狡猾人的團體中,若被評價為是「好人」,那就代表著犧牲者的意思。
所謂的垃圾場,就是處在「親子角色逆轉」中的孩子。因為孩子扮演了那個「傾倒負面情緒」的角色,才成為了垃圾場,若是父母扮演,就不是垃圾場。
這個「傾倒負面情緒」的角色會讓家族成長,因為可以解決每個成員的心靈糾葛。
當父母扮演這個角色,就會成為體諒家人心情的角色。那是指導者的角色。
若是由最有力者擔任這個角色,這個角色就會成為家庭的支柱,但若由最無力的人擔任,就會成為垃圾場。
因此,所謂的「好孩子」是令人無法相信的。因為他們經常會說謊。為了守護自身的安全,總是在說謊,討厭的也說「喜歡」,覺得「很棒」卻說「無聊」。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所謂的「好孩子」是令人無法相信的。他們經常會說謊。為了守護自身的安全,總是在說謊,只為了討父母歡心。
因為大家都很討父母歡心,所以自己不能讓父母心情不好。
「好孩子」就是像這樣迎合父母。自己即便覺得「那傢伙很卑鄙」,但為了讓父母開心,也會說謊說:「那個人好了不起」。
慢慢地,也就不會感覺是在說謊,同時也喪失了自己的感情。
並且處於「親子角色逆轉」的狀態而活。
孩子有自己的情緒,而且即便坦率表現自己那分情緒,自己的人身安全也是受到保障的,唯有如此,孩子才能開始老實表現真正的情緒。
能相信人的孩子當然也會被父母罵,但是那樣的孩子能感受到在父母怒氣中有著父母的愛。
在本茨女士的著作中,關於某位女性,出現有「沒有結束童年時期的工作(註)」這樣的表現。
簡直就像她沒有完成童年時期的工作般。結果就是,她會以對人嚴厲的方式表現出來。
需求不滿的她對孩子的期待也是過大的。孩子成績不好就責備孩子。因此孩子的情緒會變得不安定。
她之所以責備孩子,是因為自己從小就是被罵大的。不讀書被罵,不幫忙也被罵。
這麼成長的她成為母親後就開始責備身邊的人。因為她是被罵大,長大成人後也會責備周遭的人。
大家都說那孩子的壞話,孤立並虐待那孩子。
一無所知的人會覺得是孩子自己不好,但其實是被虐待的孩子擔任了傾倒情緒的角色。
而成為家人垃圾場的犧牲者,他的憤怒會在本人都沒察覺到的情況下變得劇烈異常,並儲存在無意識中。
那是名為「不公平」的憤怒。自己強烈憤怒於被不公平地對待,卻完全不會表現在外,每天都不斷累積。
成為大人後,這樣的孩子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將憤怒合理化並表現出來。或是以假裝、掩飾的方式表現。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好孩子」名為「不公平」的憤怒,成為大人後,這樣的孩子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將憤怒合理化並表現出來。
先前已經說明過,對親近的人抱持過大的期待也是如此。
更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即便實際上並沒有被不公平的對待,也會覺得自己被不公平的對待。
總之,只要沒有意識到自己每天的各種憤怒導因於從小受到不公平待遇,積累在無意識中的怒氣被刺激到而萌發出來,就無法獲得心靈的安寧。
本文摘自世潮出版《受傷的孩子和長不大的雙親:修復親子角色逆轉,療癒童年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