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六年以前的紐約地鐵,有一大特色,就是沒有網路,連手機訊號都不一定收得到,這段必須失聯的黑洞,曾經是忙碌上班族的綠洲,漏接老闆電話,你可以滿臉歉意地說「啊在搭地鐵沒辦法啊」,可能因為沒網路,以前讀書人很多─熱門Instagram帳號:Hot Dudes Reading(帥哥讀書)上面十張有九張是在紐約地鐵上拍到的,不過最近這些都改變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說:二〇一六年以前的紐約地鐵,有一大特色,就是沒有網路,連手機訊號都不一定收得到。
紐約地鐵讓人愛恨交織,愛他便利、有個性、全年無休,恨他髒亂、故障多、行程飄忽不定,《紐約客》雜誌最有名的諷刺漫畫平均每月都要酸地鐵好幾次;最能說明紐約地鐵現況的一幅,應該是Joe Dator的交通直升機報告:「現在看得見萊辛頓大道,大家都猜得到六號線可能有狀況,再來到百老匯大道沿線,我可以告訴你N跟R可能很順、也可能不順,不過當然第八大道沿線的A跟C線一如往常完全是一個謎來的。」
越是發展得早的城市,地鐵越爛,世界上最早有地下鐵系統的倫敦、紐約、巴黎,這幾個地方的地鐵都在比爛、比窄、比髒的。因為使用年資過久,而城市人流只增不減,根本沒有辦法翻新設備,最多只能部分維修、緩慢地分段更新。每當我回台北過年,在清潔新穎的捷運裡深深覺得自己是一名來自二十世紀初的鄉巴佬,一邊享受著新車的便捷舒適,一面卻有點想念紐約。
在紐約市,The city never sleeps,地鐵二十四小時營業全年無休,沒有靈感的時候、心情浮躁沒有出口的時候、深夜睡不著的時候,就去搭地鐵,紐約地鐵又舊又髒,還有各種突發的改道與延誤,雖然不存在時刻表這種東西,有一點可以保證:車子遲早會來的,而上車之後,他人的生活即入眼簾。在這地下的國度,孕育出多少攝影師與小說家的創作人生,我開始越來越依賴車輪在鐵軌上滾動得喀拉喀拉的聲音,像是安撫嬰兒的白色噪音機,地鐵的聲音有鎮定功效。我能欣賞地鐵美好的一面,完全是因為我不需要每日,唯有無須朝夕相處,才能把地鐵當成心理醫生的躺椅,當然不能真躺,最近紐約人在合力消滅開腿族(Manspreading),坐姿太豪邁、佔了旁人空間的人士都會被瞪,然而睡在地鐵座位上的流浪漢卻能一路好眠──因為味道太薰人,乘客紛紛走避。
紐約地鐵已在這個大都會的地下跑了一百一十二年,現在五大區總共有三十四條線,四九六個車站,每日通勤人次五百六十萬。觀光客久聞城市威名,初到紐約見到地鐵落伍又殘破,都會大吃一驚:鐵軌上滿是陳年垃圾與髒水、月台樓梯處處破損、廁所就像警匪片裡那樣充滿犯罪氣氛、肥碩的老鼠囂張地出站入站不買票,票閘吃的可能是全世界最容易弄丟的超薄磁條卡,而且,經常讀不到票!站在票口前狂刷不過,把沒耐性的紐約客急得翻白眼;列車行經時,車輪刮過老舊軌道發出巨大的工業噪音,所有人都只好停止交談,這時我就會想到《終極警探3》那台一次掃平六道鐵軌的出軌地鐵。電扶梯?哈哈,紐約人會苦笑著說,大概全市只有三台電扶梯吧,而且經常沒通電,跟普通樓梯沒兩樣;而且到底為什麼所有人進地鐵站都在狂奔?這也是很辛酸,因為站台上沒有冷氣,夏天站內對西裝男來說簡直是熱瑜珈教室,誰也不想在月台上多等,以前沒有電子螢幕顯示車到時間,只能遠目隧道的盡頭期待著,人人想到這些苦,只要一接近車站就本能地跑起來,深怕錯過班車;即使列車馬上就來,看那破破爛爛的模樣,人擠人的尖峰車廂,聽著有時破音有時無聲的列車長廣播,天知道下一站會不會停呢?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說:到底為什麼所有人進地鐵站都在狂奔?理由超辛酸...
二〇一七年,周末出門搭地鐵變成一種鬥志鬥勇的心理遊戲,你得自行比對四種情報來源,憑著經驗,再添加一點賭博的勇氣,做出最接近可行的判斷。周末出行首先得查看地鐵局的周末站(Weekender),每個周末或是周間的深夜,是地鐵進行施工的時間,於是某幾條地鐵會改道或停駛,如此其他線路便必須共用軌道,你可能聽過公車塞車,但你有試過地鐵大堵車嗎?在紐約,整列地鐵卡在地下隧道排隊過河的情形經常可見,密室恐懼症的人隨時都會發病,而地鐵上有人倒地送醫,又加重整個系統的延誤。只看周末版地鐵圖是不夠的,有時你到了車站會發現站內又貼了剛列印出來新簇簇的路線更改通知,告訴你某段到某段幾號不走,某段到某段原本周末停駛現在有變成有了,但是某段到某段你要去搭另一條線替代,而當你走去換車時,可能會在對方車站看到另一張告示把你送回原點──這時除了站在月台上靜靜地崩潰,也沒有別的辦法──月台上內心崩潰的不會只有你一個人,月台眾人整齊劃一的引頸期盼,盼望隧道盡頭代表希望的車頭燈早日出現,現在大部分月台上都裝上了到站顯示時間,這實在讓人大鬆一口氣──但是不要高興的太早,因為上面的到站時間是會跳的,有時一不留神,三分到站突然跳成十二分,有時很乾脆地顯示delay。今年初的紐約地鐵達成重大突破:每個車站終於都裝上Wi-Fi,但有Wi-Fi的煉獄依然是煉獄,當你久等無車,可以去地鐵局的推特帳號看看──每天大小狀況不斷、乘客送醫、乘客鬧事、信號故障、軌道障礙物⋯⋯種種原因讓地鐵局推特帳號人氣高不下,共有超過八十七萬follower──但是每則po文只有個位數的讚─會─查詢這個帳號的人每個都是氣呼呼地乘客,誰能有好心情?
我終於放棄為地鐵辯護,承認這個系統即將崩壞,痛恨地鐵系統管理混亂,但是捨不得地鐵上各色各樣紐約人。大部分的人是為了去某個目的地搭地鐵,我有時會為了搭地鐵才決定去某個地方。
地鐵站裡有的是辛苦人,一人帶著兩、三個幼兒搭地鐵的母親、在站內龜速前進的老人病人腳上打石膏的人、在擁擠車上自訴遭遇困難因此乞討的父親、在進站處等著好心人幫他刷卡進站的人⋯⋯紐約乘客平常急躁到了極點,但碰到辛苦人的時候,意外地又耐心無比──當頭戴黑色尼卡伯(Niqab)整頭全身包緊緊只露出兩眼的穆斯林婦女走進車廂,在紅脣橘髮大腿以下全部透明的變裝皇后身邊坐下,一位上班途中的房地產仲介Boubah拍下這張照片,他在IG上對頒布穆斯林進令的現任總統說:「這才是自由。」
會在地鐵上跳舞都是辛苦人的孩子:跳Break Dance(霹靂舞)的人叫做B-boy(當然也有很多B-girls),這種街舞起源自紐約Bronx一區,充滿翻滾特技,還包括街頭比舞,隨環境即興的特色──有比地鐵更棒的即興場合嗎?車廂空間小而有變化,有橫的豎的各種鐵桿,還有一車一車不同的觀眾──在地鐵上跳Break Dance有特定的動詞來指稱:「Showtime」。
現任市長比爾‧白思豪(Bill de Blasio)在二〇一四年就任,市長得決定的事情很多,其中一項是到底該怎麼對待地鐵舞者?朱利安尼市長時代雷厲風行嚴禁地鐵跳舞,接下來的麥克‧彭博(Micheal Rubens Bloomberg)市長則完全放任,白思豪上任第一年,因為在地鐵跳舞被逮捕的人數暴增四倍,弱勢團體代表大聲譴責,說這些孩子都是低收入家庭孩子,又沒有偷搶拐騙,只不過是跳舞而已!會在地鐵上Showtime的B-boys為什麼不去別的地方跳呢?街舞源自低收入區,如果住宅寬敞,或有空調教室可以練舞,當然不會在街上跳舞了,青少年舞者在公眾場合表演不只能賺點零花錢,還能藉又不同環境練習編舞、娛樂群眾、增添表演經驗,而且讓血氣方剛的青少年跳舞發洩精力,有助於降低犯罪機率。有時百年難得一見之天才就在地鐵遇見他未來的王牌製作人,有時碰上新手翻轉不太穩,令人捏把冷汗,也會鼓掌支持。觀光客搭地鐵碰到Showtime都大為興奮,youtube上蒐尋subway dance nyc會出現七十幾萬筆結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受歡迎,市政府也漸漸放鬆了逮捕,改為由員警勸導舞者到地鐵站外新設的戶外表演場地展現自我。
總之地鐵上有人耍特技跳舞,乘客基本上不會抱怨,本地人習慣了妖魔鬼怪,就算不喜歡,也不會干涉,即使內心有點恐慌,也不能表現在外,即使舞者在頭頂上飛簷走壁,大叔也照樣繼續讀報,地鐵乘客也習慣了高水準的藝術演出,即便是街頭藝人,要在地鐵上生存也不容易,那些荒腔走板或是一看就沒希望的藝人,乘客連眼皮都不會抬一下,還會交換白眼好像在說沒才華的人最好趕快去找份正經工作吧,然而對於優秀的表演者一定不會吝於支持,地鐵樂種也跟地理位置呼應,經過茱莉亞與曼哈頓兩間音樂院的一號線,常見搖晃列車上拉琴毫不走音的弦樂四重奏、連通聯合廣場與威廉斯堡的L線月台有被Jimi Hendrix附身的吉他手駐場,橫越下東區的F線爵士樂手的出現率很高,而在我所有地鐵藝人記憶中,最可愛又最受歡迎的,是一隊走唱歌手;車到West 4車站,幾位微笑的老先生走進車廂,其中一位開口;「各位晚安,我們應該不是紐約最優秀、但肯定是全紐約最老的街頭藝人,請讓我們為各位高唱一曲。」在列車加速愈趨響亮的齒輪聲中,老先生們溫柔慈祥的福音合聲融化了通勤的緊張,眾人紛紛從包裡拿出紙鈔來準備,在他們緩緩移動前下一個車廂時,不忘回頭祝福眾人:「God Bless You。」
本文摘自九歌文化《有時跳舞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