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交流新高地
2017海峽兩岸年度漢字揭曉
創 以48萬票當選
文‧莊烏沉
十年評選熱絡兩岸交流,十載合作創築文化高地。十周年的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迎來最高潮,在海峽兩岸年度漢字揭曉儀式上,年度漢字隨著徐徐展開的卷軸慢慢露出真容,「創」字以 482,200票當選 2017 海峽兩岸年度漢字。
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新黨前立委雷倩、臺灣中華書學會會長張炳煌、臺灣旺報社長黃清龍、廈門市海滄區副區長連維興、廈門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劉堆來、海滄區文聯秘書長劉建新、海西晨報社副社長潘興軍及兩岸知名書法家、社會知名人士等共襄盛舉,見證 2017 海峽兩岸年度漢字出爐。
各界踴躍參與 書寫兩岸民意
作為樂活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海峽兩岸漢字節於2017年10月26日在海滄開幕,活動始終秉持「漢字文化搭橋,書寫兩岸民意」之宗旨,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並吸引了兩岸眾多民眾積極參與。
光是推薦此活動者,就有包括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張銘清及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中國信託創業投資董事長王志剛、臺灣著名詩人顏愛琳等兩岸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熱心推薦。
兩岸民眾踴躍參與,共推薦了180多個年度漢字。主辦方通過組織投票精選出40個漢字,再從中票選10個作為候選漢字。11月29日至12月13日,主辦方通過開通新浪網、ZAKER廈門等網路票選平台,發動初選和決選兩階段投票,讓兩岸民眾為候選年度漢字投票,最終「創」字脫穎而出。
相關人士表示,「創」字很好地反映了2017年兩岸的民意,在2017年,每一天都有開創性的事件發生,創新的互聯網思維正在改變著世界,這一年,兩岸創造了無數的奇跡。同時,在2017年,世界也留下了許多創傷。未來,只有創造創新,才會有生存的空間,才能撫平傷痕、闊步向前。
年度漢字揭曉後,海峽兩岸書法家同台揮毫潑墨,在長卷上一起書寫年度漢字,並以此方式開展中華漢字文化交流,為年度漢字評選活動畫下圓滿的句號。
文化搭橋
年度漢字表現況
漢字博大精深,是海峽兩岸共同的文化符號。自2008年起,由兩岸媒體發起組織的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先後評選出震、生、漲、微、平、進、轉、和、變,每年都在海內外引起熱烈反響。兩岸書法家也以現場揮毫的形式,對過去9屆產生的年度漢字進行了梳理。
2017海峽兩岸漢字節由全國臺聯、國臺辦交流局、廈門市委宣傳部、海滄臺商投資區黨工委及管委會共同指導,由廈門日報社《海西晨報》、旺旺中時傳媒集團《旺報》、廈門市書法家協會、中華書學會、新浪廈門、ZAKER 廈門等聯手主辦。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新社、東南衛視、深圳特區報等10餘家兩岸主流媒體記者紛紛到會採訪。
十載揮毫創築文化高地 十年評選熱絡兩岸交流
海滄區副區長 連維興
漢字是兩岸共同的符號
由海西晨報社和旺報合作的海峽兩岸漢字節活動已經走到了第10個年頭。該活動每年評選的年度漢字很具代表性,都在兩岸產生了重要的反響。漢字既是海峽兩岸共同的文化符號,又是中華文化的精神紐帶。2014年,海峽兩岸漢字節落戶海滄,以「兩岸一家親,共建新家園」的主題,漢字節品牌形成展、研、評的系列活動模式,成為海滄邁向人文新高地的標誌性象徵。
2017年,海峽兩岸漢字節作為樂活節配套活動,內容更豐富,活動更精彩,層次更高端,成為海峽兩岸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活動。海峽兩岸漢字節已成為海滄堅定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之一,也將砥礪海滄闊步邁向國際一流灣區。
臺北書院山長 林谷芳
全球唯一面向兩岸的漢字評選
儘管全球其他地方也有漢字評選活動,但海峽兩岸漢字節是唯一面向兩岸民眾的漢字節。海峽兩岸漢字節已辦了10年,作為一個有著時間軸長度的活動,凸顯出兩岸人民用漢字作為聯結點,作為關注文化的焦點。
中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對漢字的觀照和思維。兩岸人民共同使用的漢字,決定了海峽兩岸擁有共同的文化緣起、共同的思維邏輯。海峽兩岸漢字節活動特別有意義,2017年評出的「創」字,不僅反映了兩岸民意,也鼓勵兩岸民眾「創新創造」,繼續向前。
海峽兩岸漢字節所評選出的年度漢字,是兩岸民眾民意一年來的集中折射,能最大限度反映出他們的心情和感受及對未來的想像和希冀。
漢字是廣義的中華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同樣的,文化交流也是海峽兩岸交流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海峽兩岸漢字節每年都在歲末年終達到高潮,早已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該活動,把祖先留下的漢字文化發揚光大,相信若干年後,這勢必將在兩岸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當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臺灣中華書學會會長 張炳煌
年度漢字代表幾十萬人心聲
每個參與海峽兩岸年度漢字的人,都希望選出一個能代表自己心聲的漢字,所以,每年海峽兩岸漢字節所選出來的漢字都代表了幾十萬人的心聲。
2017年選出的「創」字,就兩岸來說,較大地反映出了兩岸的民意。這個字對每個人而言,可能代表著不同的情感,然而,無論是哪種情感,他(她)都能從這個漢字中尋找到慰藉,並借此積蓄力量,奮力前行。
廈門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劉堆來
為兩岸文化交流多作貢獻
2008年,《廈門商報》(後更名為《海西晨報》)和廈門市書法家協會發起海峽兩岸漢字節活動,當時只有數萬人參與,而今天參與的人數已經達到數百萬人,這說明,海峽兩岸漢字節已成為兩岸參與人數較多、影響較大的文化交流活動。
2017年適逢海峽兩岸漢字節十周年。10年來,漢字節成果斐然。我希望我們能繼續做好今後的海峽兩岸漢字節,為兩岸文化交流蒸蒸日上多作貢獻。
臺北市家長會長協會總會長 徐正文
漢字評選彰顯兩岸一家親
海峽兩岸漢字節的評選活動有諸多特點和意義。不管我們來自中國大陸或臺灣,我們的文化、方言可能不同,但我們共同的特點是都使用漢字。
海峽兩岸漢字節活動很有意義,每年的漢字節都非常熱鬧,漢字評選彰顯了兩岸一家親,這也表明了漢字早已是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
海西晨報社副社長 潘興軍
十年一創
十年前的那個秋天的夜晚,我在值夜班。當晚一共簽了48個版面,一個版按2,500字算,約等於當晚過目了12萬字。一個個版面、一個個標題、一個個文字依然久久在我眼前徘徊。望著窗外皎潔的月亮,我突發奇想─假如有一種功夫,將這12萬字濃縮成一個字,該有多好!進而將一個月、甚至一年濃縮成一個字呢?
於是乎,困倦全無,當即把想法與毓斌總編溝通,結果一拍即合。遂連夜敲打電腦,淩晨時分,一份年度漢字評選策劃案出爐。
其實,就是一個閃念的碰撞,成為海峽兩岸漢字評選暨漢字節的緣起。
沒想到,這項評選能從廈門走向海峽對岸,成為聯結兩岸文脈、反映兩岸民意的紐帶;沒想到,參與漢字評選的票數能從最初的數萬票增加到如今最高的700多萬票,被公認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七大漢字評選之一;沒想到,每年評選出來的年度漢字,均受到兩岸政商文等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李克強總理曾引用「進」字詮釋兩岸關係,國臺辦也多次引述年度漢字來總結過去的一年,成為研究兩岸關係的重要風向標。
十年,十個漢字,就像一部高度濃縮的歷史— 「震」撼也好,細「微」也罷;風雲突「變」也好,峰回路「轉」也罷;「生」機盎然也好,「和」風細雨也罷;是信心「漲」,還是心態「平」?是穩中求「進」,還是攜手共「創」?
還有什麼能比以兩岸同宗的漢字來概括這十年,以兩岸同源的書法來書寫這十年的方式更能激發兩岸的同頻共振呢?這是兩岸在共同詮釋歷史、書寫歷史啊!
2017年歲末,也就是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的第十個年頭,我來了臺北,見證了這一年年度漢字「創」的揭曉。我覺得,這個字不僅準確概括了2017年,也是十年兩岸及世界大事的一個總體濃縮。
這十年,中國大陸已崛起成了世界第二;航母、殲20、大飛機、高鐵、量子通信、北斗導航、超級電腦等等這些「國之利器」紛紛亮相;一帶一路建設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回應;尤其是在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大上,提出了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步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無疑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這十年,雖然隨著臺灣政黨輪替、藍綠消長,兩岸關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但中國大陸在秉持「一個中國」原則下的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政策不變,不斷為臺灣同胞在中國大陸學習、就業、生活出臺便利措施,在這種優惠的政策和寬鬆的環境下,臺灣同胞、尤其是臺灣青年赴中國大陸投資創業的熱情不減,兩岸創業園、臺青創客基地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在中國大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潮流中,就有很多臺青弄潮兒。
這十年,從移動互聯的普及,到共用經濟的興盛;從電商網購井噴,到AI技術成熟;從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手段「屈尊」到菜市場或早餐攤點,到人臉識別、智慧家電等進入「尋常百姓家」……,無不打下了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烙印—創新思維!
這十年,也留下許多創傷。民進黨當局不斷地以「去中國化」來撕裂社會,嚴重衝擊兩岸關係;戰爭、恐怖主義等威脅,依然籠罩在人們頭上,許多無辜平民甚至為此喪生;地震、颱風、水災、火災、氣候變暖等自然災害,依然嚴重威脅各國人民生命安全與健康……。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有句格言:「我創造,所以我生存。」這句話告訴我們:時光悠悠,不管是一年,還是十年百年,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大至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社會,小至一個家庭、一個人,惟有創造創新,才會有生存的空間,才會有回春妙手,治癒創傷,撫平傷痕,闊步向前!只有向前,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