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by agwhite
一個週日午後,好端端的三歲兒子突然叫起肚痛。我摸他沒有發燒,看他精神也還不錯,再仔細想他由清晨起吃過的東西,又沒有一樣可疑。正百思不解,兒子嚷著要上大號,我如釋重負地趕緊帶他去,心想八成是那些糞便在作祟。可是兒子在馬桶上坐了老半天卻一無所獲,他那紅潤歡愉的小臉也逐漸為蒼白愁容取代。看他躬著背、皺著眉、摀著肚子的痛苦樣,我才放鬆的心一下子又緊繃起來。這孩子究竟是怎麼了?難不成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可是哪又怎麼可能?別說我看他看得緊,就算他有機可趁,一塵不染的家也不可能有東西會讓他吃出病來。
正感憂慮當兒,兒子連著放了幾個響屁,掙扎地站起,說是沒事了。我半信半疑地替他整理衣褲,抱他到沙發,將他輕摟入懷不放心地追問:「真的不痛了?」兒子軟綿綿地偎著我,顯得很疲倦的樣子,精神和氣色也遠比叫痛前差得多,可是催問他幾次到底還痛不痛,他又都回說:「不痛,真的一點都不痛。」
說老實話,這種情形要是發生在平時,我老早就帶他去看醫生了,絕不會在這東猜西疑的。可是不巧的是當時正在流行出水痘,鄰近幾家的孩子先後都已傳染上,加上流行性感冒正猖獗,我實在沒有把握他到診所不被那些病毒侵擾。到時別肚子沒問題,卻惹上其他的疾病,那可就得不償失了。因此在和他爸幾經磋商後,決定把他「留家察看」。
就這樣,他一會嚷著肚子痛,一會又說沒事了。等我才鬆口氣以為他真的沒事了,他又愁眉苦臉捧著肚子說不舒服。等我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要帶他去看醫生,他喝杯水、上個小號又說好了。總之,就這樣反反覆覆折騰了一下午。所幸的是,他叫痛的次數愈來愈少,叫痛的間隔也愈拉愈長,等下午他爸下班回來,他已像個沒事人。
先生見寶貝兒子恢復正常,寬心不少。但對下午發生的怪異情事甚覺不解,認為無風不起浪、無因不生果,覺得事有蹊蹺,要我往後幾天特別注意,看是否有類似之事再發生。
當日晚飯後,我照例去拿維他命給兒子吃,卻遍尋不著。最後好不容易在兒子遊戲室找到,拿起一看,當場嚇得尖叫出聲。先生和兒子聞聲趕來,驚問出了什麼事?我拿著空可見底的瓶子顫抖地問兒子:「那些小人人呢?」兒子躲在他爸後面怯懦地指指自己的嘴巴說:「都吃下去了。」我一聽差點沒昏過去。這才想起早上兒子心血來潮要吃「小人人」,我想那種維他命反正一天一顆,早吃晚吃都一樣,就拿給他吃。就在這時,電話鈴響,我隨手蓋上瓶蓋去接電話。哪知那一接就是個把個鐘頭。兒子一定趁那時拿去「飽餐一頓」的。
先生見謎底揭曉──兒子肚疼原來是維他命過量的結果──氣得怒髮衝冠,正欲發火,但見悔恨交加的老婆早已哭得淅瀝嘩啦,在那又急又怕地問:「怎麼辦?要不要送醫院?」又氣又好笑,只得沒好氣地說:「送什麼醫院!他要有事早出事了,還等現在呀?妳不是說他下午水喝得兇嗎?過量的維他命早隨尿尿走了,沒事了啦。」
先生的話並沒讓我心安,當夜一個晚上我都睡不安穩,就怕會有什麼狀況發生。即使過了好幾天,兒子早沒事了,我的心還像哽著什麼似的。羞愧、不安加內疚,讓我好長一段時間不敢接近電話。
經過這次的教訓,我學到兩件事,願在此提供給家有小小孩的媽媽們做參考:
第一,藥品、清潔劑、殺蟲劑以及凡是有害人體的化學物品,務必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根據資料顯示,每年全美因誤食而導致意外的小孩子不知其數,所以,做家長的對這一點要特別留意,不要過於自信自己的孩子「絕不會亂吃東西」、「瞭解那些東西的危險性」。要知道所謂意外,就是我們認為「絕不會」、「絕不可能」發生的事而偏偏發生了。其實說穿了,說得嚴苛些,意外很多時候實際上根本就是人為的疏忽。像我家兒子,打從一歲多起就吃那種卡通人物維他命,而每吃一次,我都會重複一遍:「每天只能吃一顆,吃多了肚肚會痛。」誰知像這麼個「訓練有素」的孩子,就只因媽媽多打了會兒電話,一「氣」之下把整瓶都清潔溜溜。我能怪孩子明知故犯?自己運氣不好?或是歸罪於意外嗎?所以,上上之策,就是把那些可能生意外的物品放得高高的,最好藏到他們看不到的地方,免得他們一時好奇,拿椅子去搆,發生另一種意外。
第二,家有小小孩的媽媽,在孩子醒時最好少打電話。大部分的母親大概都有這種經驗,就是平時不打電話,天下太平,小孩子自己可以玩個把個鐘頭也不來找妳。可是一拿起電話,他們吃喝拉撒統統都來了。其實說來道理很簡單,小孩子要的是母親的注意,平常他肯自己玩,是他知道母親在注意他,清楚當他有需要時,母親會及時滿足他的需要,而這一切在母親上了電話線後就全然改觀。做母親的在一心不可二用下,很容易就疏忽掉孩子的需求,讓他們有機可趁,盡情地做出驚人之舉,像把一棵漂亮繁茂的植物拔成禿頭;把廁所的捲筒衛生紙由浴室一路拉到客廳;玩水;玩馬桶;玩母親的化妝品。更甚的,像我家兒子,一口氣把整瓶維他命給吃光了。幸好當時只剩小半瓶,要是全新的一瓶,那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我是想都不敢想。所以,奉勸家有小小孩的母親,在孩子醒時最好少打電話,不得已非打不可,必須特別注意孩子的動向。當然能長話短說最好,免得享受了暢談之樂,卻留下了終身之憾。
本文節錄自《菁英教養獨門祕訣──一位哈佛生母親的手札》,秀威資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