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親子,伴侶或朋友,良善的交流互動,是建立緊密關係的基礎。有些父母常說孩子老是不聽話,講都講不聽。其實,家長只是還沒掌握讓孩子聽話的關鍵魔法──傾聽。
先聽再看,身體會思考
走進雲門教室分館,看見老師正引領孩子在身體遊樂場中,變變變,變毛毛蟲,變成天上舒展的白雲,變成綻放的花朵,變成酷炫的機器人……更奇妙的是,同樣的指令,在不同孩子身上「長」出不同的樣貌。
一般肢體課的學習,通常是用「看」的。老師示範動作,學生看,先透過視覺,然後模仿動作的外型,或是精力和移動方式。而在「生活律動」的身體課,引導卻是用「聽」的,老師不示範動作,而是口語引導,為什麼這麼做?有什麼不一樣的學習特點?「生活律動」不是要你拒絕觀察,而是先聽,再看。
人的視覺,能快速捕捉圖像,很容易就直接進入視覺和外型的模仿,缺乏自我思考的轉化過程,直接跳到依樣畫葫蘆的「結果」,也就是完成的「姿勢」。如果是用聽的,大腦所出現的畫面全是由自己創造,多了自我表達的機會和空間,然後再將訊息傳達給身體,表現出自己的動作,因此每個人,都可以很不一樣!
聆聽身心,一場場的探索之旅
課堂最後的身體畫面,並不是唯一目的。雲門教室的每堂課程主題,都是像一場又一場身心探索之旅,過程和目的地一樣重要。孩子和大人,都有機會透過課程更加認識自己,由內而外傾聽身心。
舉例來說,同樣的聲音元素,幼兒律動時,孩子要聽到聲音,聽得懂音質,像是「噹!」就要彈跳起來。到了兒童律動時,老師更會進一步追問,當你聽到「嘀嗒嘀地嗒嘀」,你的心跳,呼吸的感覺,跟整個世界的關係是什麼?……
孩子聽的不只是身體造型的指令,更傾聽自己的身心。
以「生氣國與開心國」的情境鋪陳,引導孩子把抽象情緒,做為身體的具體展現,當孩子輪流扮演生氣國與開心國居民,從中覺察情緒的流動,更發現「只要願意嘗試,自己也有能力,幫助別人跳脫壞情緒。」於是,在日常生活中,平常神經很大條的男孩,也能體貼發現媽媽的不開心,甚至努力做出各種搞笑動作,來逗媽媽開心。
在「花之舞」這堂課中,每個孩子都需要在所有同學面前,勇敢開出最自信,獨一無二的花朵。然而,課堂中也曾遇過選擇不開花的孩子,這些孩子多半是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煩惱著別人會不會覺得我的花開得不夠好?許多擔心在腦海翻滾,沒有100分的把握就不敢表現自己,反而錯失很多挑戰自己的機會。
身體花朵「開或不開」的抉擇,讓孩子提升自我的內在覺察力,也讓老師和爸媽有機會發現與接納他的擔心與害怕,陪他一起承擔「錯失開花」的遺憾。下一次,當課堂上或生活中有同樣的契機發生,他或許就願意更勇敢一點,多嘗試一點。
先聽懂孩子,孩子自然會聽話
任何良善的溝通,都不會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單行道,而是彼此理解的溫暖雙向道。
期待孩子聽話,爸媽也要學著「聽懂」孩子,雲門教室老師補充說:「當孩子不斷挑戰大人,出現講都講不聽的狀態時,請爸媽試著放下預期的標準答案或反應,才有機會『看到』孩子,究竟怎麼了?是聽不懂,還是不想聽懂?是太害怕而裹足不前?是玩過頭而失去分寸?」
希望孩子乖乖聽話,最好的辦法:陪孩子一起探索世界,認真傾聽,同理孩子每一次的喜怒哀樂。
越了解孩子,越理解他所在意的,討厭的,就越容易「發掘」讓他願意聽話的關鍵字。比方說,面對好動的孩子,要他「安靜」「不要吵」,不如對著他說:「冰塊!結冰!」。說不定,孩子的身體立刻就「凍住不動」,透過身體,聽懂爸媽的用意。
更多詳情,請上雲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