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怡潔 相片提供/陳茻】
摩托車緩緩駛進有著厚重鐵門的農庄內,一旁的空地上擺著剛採收下來的空心菜、小黃瓜和朝天椒,菜葉上有著許多蟲蛀的痕跡。陳茻與他的友人領著我們向後方走去,經過一小片的薑黃田,便是他們開發的簡易農田。
「最近下雨不常上山,就變成這樣了。」拔起茂密繁盛的地瓜葉,陳茻說它生根速度快,若是放任自由生長,很容易就會「越界」。說著,他直接將拔起的葉子丟回農田裡,「它自然會成為其他作物的養分。」
小時候的陳茻看父親種菜,總是嫌髒而不想靠近,實際耕種之後才發現,在同塊土地上種植同樣的東西,不停地灑農藥、施肥,並不是最好的農耕方式。作物種類愈多樣愈好,它們會自成生態系來互相保育,而這正是大自然最初始的樣貌。
環境如此,教育亦是如此。在體制外的補習班授課多年,陳茻教導的學生從國一橫跨至高三,每個年級的孩子們發展出的姿態都不盡相同。於是,陳茻試著尊重和順應學生的多種樣貌,跳脫傳統國文考試常見的命題寫作方式,以自由發揮的形式,帶領他們真實描寫內心感受。
我想教的是思考和自律
一開始,陳茻也會擔心,這些因討論思考而產生的撞擊,會不會使學生變得多刺,成為一個只會批判而不懂包容的人。「後來我知道自己多慮了,如果我的訓練是有用的,他們就有能力面對我所擔心的問題。」曾經有個小孩,因為不屑國文考卷上的死板問答方式,於是在考卷上大肆批判,被老師打零分。陳茻知道後,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沒有說明清楚,導致學生們在表達自身想法的時候,必須付出預料之外的代價。
「可是,考零分又怎麼樣?它或許會造成學生或家長一時的焦慮,若把時間拉長來看,這個零分並不是沒有意義的。」陳茻感嘆,大人都過於在意成績,只要退步就認為是孩子哪裡出了問題,或是老師教得不夠好。但是,成績的好壞,絕對不是評價的標準,更何況學校為了趕課業進度,已經無法兼顧學生思考能力與人格特質的培養,這樣的教育方針早已出了問題,如果補習班和家長繼續為了成績而去附和學校,那誰來給予學生們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
陳茻曾經有三位學生,在期中考試的國文沒有及格,學生家長也透過班方表示關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茻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不帶他們做任何哲學思考的討論,將段考會考的範圍完完整整複習了一遍。期末成績下來,那三位學生成績進步了將近一、二十分。「這明顯不是我的功勞,而是因為我盯著他們讀書,幫忙複習學校教過的內容,他們的成績自然就上軌道了。」
段考完後,陳茻把學生叫來,詢問他們這個月來的感想。「我向他們坦承,我不懂我們這個月在做什麼,明明靠自律讀書就能夠做到的事情,為什麼要特地花錢來補習班?我們應該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讀聖賢書,所為何事?陳茻藉由這次的事件,點醒學生必須擔起該負的責任,補習班不應該只是課業進度的複習場,而是將學校無法給予學生們的東西,透過體制外的教育來慢慢補齊。
原來,我的「不一樣」是另有意義的
這些想法與觀念的形成,陳茻歸功於兩位恩師對他的肯定。「他們都告訴我,我和其他的小孩是不一樣的。」
陳茻記得,小學因為念的是數理資優班,在激烈的競爭下,他常常無法包容別人的笨拙。「老師出一道很簡單的題目,如果同學說他不會,我就會忍不住說,這麼簡單你也不會。」以老師的角度來看,必然會覺得這個小孩太過驕傲,但對小時候的陳茻而言,自己不過是誠實地說出心裡話。「我後來才發現這是一種病──對別人的笨拙很焦躁,看不見自身的缺點。」
因著這份「誠實」,他與老師進行很多次的辯論,可是始終沒有得到一個讓他信服的答案。不被理解的忿怒讓陳茻開始反抗,原本以為上了國中情況也不會有所改變,可是國文老師有一天卻將他叫進了辦公室,對他說了一句:「你跟其他的小孩是不一樣的,想好自己該做什麼事情比較重要。」
「我感覺自己被理解了,有人聽到了我內心最真實的呼喊。」在那之後,陳茻就非常順從國文老師說的每一句話,也對老師產生好奇,想要知道是什麼樣的教育,讓他變成一個這麼完美的人。「對國文產生興趣,以及確定念中文系,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只是,考上建中之後,所有的鋒芒與驕傲都在瞬間毀滅,資優的光環不再,讓陳茻意識到先天的聰明才智不是最重要的,他必須學習認識自我的特質,找到未來真正想做的事情,並朝著訂立的方向前進。
陳茻形容高中時的自己,總是在向學校爭取權利時衝第一個,卻也不是沒有主見地隨著人群起鬨。「那時班上有一位同學是腦性麻痺患者,常常在上課時打斷老師的進度,問一些很無聊的問題,以致於全班同學都非常討厭他。」每次只要他開口問問題,同學們就會開始鼓譟、罵他,或是學他說話。
當時陳茻看在眼裡,雖然覺得同學這樣做不對,卻也不想破壞自己與班上的良好關係。面對這樣的兩難局面,他決定找這位同學談一談,請他以後不要打斷老師上課。「我向他保證,只要他做到這一點,我絕對不會再讓班上同學欺負他。」經過這次的溝通後,那位同學再也沒有打斷過老師上課了。
事情圓滿地解決,陳茻的數學老師看在眼裡,「他覺得我會很直覺地做一些富有正義感的事,並不是想要表現出自己多有愛心,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數學老師向陳茻說:「你跟別人是不一樣的。」而陳茻知道這句「不一樣」,與國中老師說的不同,不是聰明才智上的差異,而是屬於「陳茻」的個人特質。
是的,我想找回每個學生的「特別」
過往的人生歷練,使得陳茻很清楚好批判的學生到底要的是什麼。「我的人生只要有一段路走偏了,就會成為一個看不起世界,自私自利的人。」他承認自己會比較關注聰明的學生,是因為擔心他們不如他這般「幸運」。
「有位高中同學曾經告訴我,他很羨慕我知道自己就是要念中文系。」對他們來說,大學就是考試,放榜上哪就去那。至於為什麼要去、為何而去,他們並不清楚。「我覺得這個狀態很可怕,一群腦袋比我好的同學,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憑他們的能力,可以輕易地在社會要到一個地位,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些是不是他們要的。」如果社會都這樣走怎麼辦?如果能力不好的人也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走時又該怎麼辦?
「身為一名老師,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看到的、遇到的所有的困難和挫折都告訴學生,至於他們想不想跟我一樣,就是他們的選擇。」陳茻相信,人們本來就會自動自發地去學習新的事物,只是在教育的洗禮下,一點一滴地把學習能力給封閉掉了。「其實我不覺得自己教會了孩子們什麼,我只是將他們原本就有的東西找回來。」把「初心」找回來,用它來思考人生、追求想要的夢想,陳茻說自己從不希望學生長成什麼樣子,因為每一種姿態都代表不同的美麗。「教書,或許是我跟不同世代連結的窗口和基礎吧。」
打破傳統,找回原本該有的樣貌。陳茻說,雖然現在社會很努力將過往的美好價值一一找回,但在無形之中,仍是在丟失對某件事物的感動,社會議題不會因為一次的行動就宣告結束,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必須面臨的問題。「就走一步算一步吧,畢竟世界一直在變。」無法未雨綢繆,那就靜靜地等待雨來,在感受雨水的同時,用心體會這個環境想要傳達給自己的訊息。
【陳茻】
臺大中文系畢業,在體制外的教室帶領學生閱讀人文經典與探討社會問題。不喜歡當老師,希望自己能一直當個學生,繼續傾聽與學習世上的事物。
著有《地表最強國文課本 第一冊:翻牆出走自學期》
臉書專頁「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www.facebook.com/megachineseclass
*本篇文章由《張老師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