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是兒童的語言,玩具是兒童的單字,因此遊戲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心理行為的表徵。一般來說,對於遊戲有癖好的孩子,當他在選擇遊戲時,他們會選擇相似或是一樣的遊戲來遊玩。許多學齡前的孩子在語言方面無法明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遊戲對孩子來說是不造作的自我表達、經驗和學習的媒介。遊戲可以促進大人對孩子的理解,也可以讓孩子的心理朝向一種更新、健康、積極的感受。
幼兒遊戲的心理特徵,代表著幼兒是如何透過遊戲來建構自己的心流體驗。心流體驗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當人類產生心流體驗時候,有以下特徵:
一、 我們主動的去從事活動;
二、 我們會專注一致在活動上;
三、 通常這類的活動,有清楚明確的目標;
四、 通常這類的活動,可以給對方立即回饋;
五、 活動給予參與者主控感;
六、 在從事活動時會減低憂慮感;
七、 不感覺時間的消逝。
心流體驗的觀點產生,是因為教育家發現人類在學習中常常會缺乏”心流體驗”,反而在遊戲中或是自己喜歡的活動中,可以發掘他們的”心流體驗”。像是: 喜歡打籃球、喜歡下棋、喜歡打電動,這些活動有明確目標,且遊戲過程有既定規則,玩家可以透過時間去提升自己的技能。
心理學家認為在這種活動之中,人類會實現滿足感,會感覺到自己的潛力被激發,希望達到目標,透過活動刺激了人類自己的感官。有趣的是,而這種活動大多數都是以遊戲型態出發,這不禁讓我們思索,為什麼真實生活不能像遊戲一樣呢? 為什麼教育不能帶來給孩子心流體驗呢?
積極心理學派相信善用人類對科技的蓬勃發展,可以幫助人類實現符合時代、現實的幸福感。這個觀點就是善用目前科技的發達,透過人類的大腦或心理的體驗,幫助人類過上滿足的生活。這種生活像是將學習放入遊戲中,透過遊戲讓孩子達到幸福的心流體驗,讓孩子對學習可以是開心愉快的。
心理學家將滿足孩子的心流體驗具體成一個活動設計的特色,這特色包含了:
一、 有創意,出乎意料;
二、 有挑戰,但不會到太困難;
三、 目標群組一同喜歡,或分享這個體驗;
四、 具視覺化的刺激;
五、 有達成成就的目的及欲望。
當然,追求幸福並非教育產業的直接目標,我們也並不見得都認同所有時刻都需要追求幸福感。但我們在設計學習遊戲時,都在思考如何教與快樂並重,如何讓學習變得更有趣。而因應心流體驗會隨著情境、文化、個別興趣而改變,遊戲產生的心流體驗已經演變成探討心理、學習的研究方針。人類的心流體驗,是優化人類體驗的一門應用科學。我們透過各方的實驗了解清楚心流體驗和活動,不只讓孩子學習,且讓孩子喜歡學習。這喚起了人類最基本的投入感。
隨著幼兒界域的發展,許多學派開始探討幼兒遊戲心理,綜合各家的說法,幼兒遊戲的心理特徵,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一、自動自發: 遊戲是一個自動自發的心理行為,幼兒想玩便玩,不想玩便停止,完全是受到自己內在動機所選擇的活動。幼兒選擇的遊戲代表了他們的偏好,也代表他們心理喜歡的遊戲特徵。
二、自由自在: 遊戲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行為,在這個行為過程中,孩子會伴隨著自己滿足即開心的感覺。如果遊戲造成孩子的壓迫感、痛苦,那就失去遊戲給予孩子快樂的意義了。
三、充滿快樂: 遊戲是一種含有樂趣、愉快的活動,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會讓個體感覺到滿足、快樂,會不斷增強想要玩遊戲的意願,遊戲會讓孩子感覺到開心,也讓孩子透過喜悅去重複的執行同樣行為。
四、自我嘗試心理: 幼兒喜歡自己探索、嘗試各種事物,當幼兒從探索中獲得答案,或是獲得問題解決時,他會從中感到快樂舒暢。孩子會透過遊戲獲得滿足感和自信心,這是遊戲對幼兒人格心理發展的影響力。
五、滿足孩子想像力: 學齡前的孩子是幻想期的最高時期,遊戲可以不受日常生活的規則,讓孩子天馬行空的完成他們幻想的世界。因此,孩子可以透過想像力,得到他們的滿足感。孩子的想像力的提升是他們創造力的根源,而遊戲則是締造孩子想像力的最主要的方法。
六、不斷重複: 學齡前的孩子真最己有興趣的事物,會不斷反覆的操弄,這種重複操作的過程中,幼兒的技能能獲得充分的伸展。幼兒透過遊戲可以滿足他們想要重複動作的心理狀態,當他們重複操作,技巧越來越純熟,也可以滿足他們的自信心,會對遊戲更是感興趣。
七、幼兒遊戲心理重過程、輕結果: 當幼兒遊戲的時候,快樂是來自於遊戲的過程,而幼兒通常不會在乎遊戲的結果。換言之,遊戲即便有輸與贏,孩子的對遊戲的喜好並非是來自於遊戲的結果,而是在遊戲過程中,不斷操作、不斷受刺激的快樂感覺。對於孩子來說遊戲的有趣在於他的操作、聲光效果,勝過於輸與贏的成就感。
台北數位樂學_幼教編輯顧問_湯梓辰博士編寫
【文章由Kizpad兒童教育平板編輯撰寫,更多精彩幼教資訊歡迎上Kizpad快樂學習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