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哲學
人常活在悔恨中,生活上、工作上,都有不大不小的挫折與過失,想要作到無大過,又談何容易!三國人物劉備臨終遺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話應該是劉備一生經驗的總結。這句話對照《易經‧繫辭傳》:「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讓我們驀然回首今天風行的「習慣領域」及「破窗理論」的精義,《易經》早已說得透澈,直指人心。環顧每天報紙媒體都有殺人、詐騙、竊盜及貪污案件,在在為淪為「滅身」反覆說明舉證。那如何防範未然、保護自己?易經的提示:最簡單易行的應變思考就是「交易」—換一個方向思考問題,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換一個立場觀察人、事、物,往往「柳暗花明又一村」。
孔子曾經論斷他最鍾愛的弟子子路,說子路「不得好死」!後來,子路果然是在衛國的一場政變之中被剁成肉醬—孔老夫子也會算命?其實,依子路直道而行的性格,當然易遭橫禍,孔老夫子只是就常理之必然以訓誨弟子—「剛強易折」
是宇宙自然律,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份,人當然無能規避這個自然律。
瑣瑣道來,我們可以發現到,原來《易經》所述說的可不是什麼「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大道理,根本就是我們生活週遭的事事物物—其實,《易經》的作者早就告訴我們:伏羲制畫八卦的來源有四: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那就是說伏羲畫卦取象的範圍並沒有脫離我們的生活圈。事實上,從古至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升斗小民,誰也不能脫離這個生活圈,因此,《易經》可以歷兩千多年而彌新,而亙古常新—萬般法不離世間法,《易經》的作者早就有見於此。懂得《易》法,生活可能要容易很多。
約十年前,報上登載一則消息,一位德國學者馬漢茂教授曾統計,中國有關漢學的書在德國最暢銷的是《易經》,平均一天可賣七十本。當第一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博士將八卦攜入太空之後,在美利堅也興起「《易經》熱」,甚至有一則誇張的笑話,大學教授,穿上長袍,在白板上畫一個八卦,就會予人「未卜先知」的感覺,就可令學生痴迷;只是,當舉世已知有一本很古老的書叫作《易經》之時,如何為《易經》定位,如何還《易經》本來面目,讓大家了解《易經》是生活的哲學、生活的藝術,則有待大家的努力。
本文出自 好優文化《讀懂易經─掌握人生應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