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親友去世、寵物死亡、新聞的一些死亡案例,在孩子的生活中,不難免一定會經歷面對死亡這件事。當孩子對死亡不理解,就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恐慌和沮喪,Kizpad建議與其避而不談死亡,不如與孩子一同面對。
死亡是生物發展過程的終結,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學齡前的孩子對死亡充滿著滿滿的好奇及疑問,如果沒有大人的引導,孩子很容易就被籠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紗下,只能透過電視、電影、報章雜誌、童話故事書,去窺探死亡的面貌,但有時孩子可能會因為受到對死亡事件的誇大或不實現象,造成對死亡錯誤的認知,造成更多的恐懼、害怕等負面情緒。
Kizpad在這一系列,會探討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死亡,如何用正面的態度去了解死亡其實是生命的一個歷程。
兒童對死亡認知發展
要幫助孩子理解死亡,首先要先了解孩子對死亡的心態及認知。Nagy在1948年就開始研究孩子對死亡的看法及認知,研究針對了387名3-10歲的孩子,調查發現孩子對於死亡的認知是有階段性的。
3-5歲孩子認為死亡是暫時的
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死亡很難理解,他們會認為死亡只是暫時離開,不是長久的。孩子可能會有許多的幻想,但多數幻想都是偏於死亡是可以復活的,是可以回來的。
5-9歲孩子認為死亡是神奇的事
這個年紀的孩子是把死亡擬人化,他們會認為死亡是被死神抓走才會死,他們會不希望自己或自己在乎的人死,而他們也認為死亡不是經常發生的,所以死亡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9歲以上的孩子開始知道死亡是人生必經的歷程
這個年紀以上的孩子開始知道死亡是真實的、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而死亡是不會再回來的,會開始慢慢理解死亡的真實意義。
孩子是可以學習生命中死亡意義的,但是他們的心智發展不足時,可能會因為害怕而產生抗拒,但大人也不需太過強調死亡,循序漸進的幫助孩子慢慢理解喔!
幫助孩子一起面對死亡時的情緒
和大人一樣,當孩子失去某個曾經和他們十分親密的人或寵物時,他們也會經歷類似難以承受的情緒,一開始他們可能會驚訝,之後可能會憤怒,慢慢的會轉為傷心、難過。
年紀小的孩子也許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感受,在表面看起來,他們似乎是置身事外,但是其實要孩子去恢復反而是緩慢的過程,大人給孩子的心理支持會讓孩子更容易度過。
這個時期,大人應該要多時間與孩子獨處,聽聽他們說話,但也不需要刻意說出太多令人難過的細節。陪伴孩子,讓他們感覺到有你在身邊。如果他們想跟你交談,你也可以跟他們好好互動,互動時也許可以帶出照片,跟孩子一起分享之前的美好時光。但是,如果太刻意地提起或是繞開不提,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恐懼和焦慮,不妨就以正常心態,陪伴孩子一起度過這個時期喔!
以日常教育幫助孩子瞭解死亡
死亡教育,其實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給予機會教育。許多大人喜歡用上天堂、睡覺、旅行去代替死亡的意思,這不但無法讓孩子真正理解死亡,反而是以迴避的方式不讓孩子去面對。
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大人是不需要刻意放大或是忽略死亡。而是讓孩子透過養寵物,或是日常給一些孩子的繪本、遊戲,去讓孩子慢慢的在生命四周了解生老病死的循環,或是了解死亡的意義喔!
推薦的相關活動:
- 閱讀繪本: 推薦繪本『媽媽變成鬼了』,『再見了!變成鬼的媽媽』...等。
- 遊戲: Kizpad內建的『快樂農夫』。
台北數位樂學_幼教編輯顧問_湯梓辰博士編寫。
【文章由Kizpad兒童教育平板編輯撰寫,更多精彩幼教資訊歡迎上Kizpad快樂學習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