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怡潔 相片提供/安柏
背起行囊,轉身去遠行。
許多生命轉折好像都是以此為契機,踏出了舒適圈,在陌生環境裡展開一場與心靈的對話。
出走的念頭,一直都在。
「會在大二選擇休學,是因為撐不下去了。」從十九歲休學到澳洲打工度假,安柏至今已經走訪過十幾個歐亞國家,她也是藉由旅行開啟生命的轉捩點,只不過,她所放棄的不是既有的輝煌,而是深不見底的黑暗。
「同儕的霸凌,以及與父母相處的緊繃,讓我在高中就罹患了憂鬱症,甚至一度嚴重到需要吃藥來抑制病情。原本以為上了大學,自由與新鮮感可以讓自己獲得解放,但是一年過去了,那份壓迫感仍舊如影隨形。」安柏回憶,那段時間她曾經痛苦到想要離開這個世界,而在擁抱死亡之前,則想要盡情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安柏說,這並不是一個倉促的決定。她在高中就意識到自己不適合長時間待在同一個地方。「我喜歡嘗試新事物,也不討厭一個人獨處。對總是習慣群體行動的國高中生來說,我應該算是一個『異類』。」出走的念頭,其實早已在心中萌芽,卻因為還無法不依賴家庭的資助,只能暫且忍耐,等待時間成熟後,一舉脫離這囚禁身軀的監牢。
「我從十六歲就開始靠打工賺取生活費,決定休學去澳洲打工度假時,更是一口氣兼了三份工作。」為了避免受到父母過多的阻攔,相關資料的收集與簽證的辦理,安柏都是一個人默默地辦理妥當,等到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的時候,她才拿著休學同意書,拜託父母簽名。
「我認為,唯有展現出決心和毅力,才能證明自己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從澳洲回到臺灣後,安柏詢問母親,為什麼當時會答應放手,讓她獨自出外闖蕩?
「媽媽說,與其看我過得這麼自閉且不快樂,出去看看也許對我會比較有幫助…,更何況,這是我自己提出的要求。」這段話不僅讓她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懷,更讓安柏發現,其實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夠快樂,如果我們真的已經做好了準備,那麼事情一定能朝著希望的方向前進。
遇見了她與他們…
在澳洲打工度假的那一年,安柏如同一只斷了線的風箏,終於體驗到真正的自由。「旅行帶我看見不同的生活方式,讓我發現什麼是我想過的生活。」除了觀念的轉變外,她也在澳洲遇見了生命的貴人,與她一起街頭賣藝來環遊世界的Sun。
「我跟她是在機場認識的,她的英文不好,我上前去幫忙,就此展開了友誼。」Sun的平易近人與貼心,總是點醒安柏看見自己一直忽略的問題。「以前我都是一個人行動,所以都會以自己的想法為優先考量,久而久之,難免會忘記顧及他人的看法。」Sun就像一面鏡子,不斷反射出她需要改進的部分。原本火爆的脾氣因而收斂了,她開始懂得向別人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找到屬於自己融入社會的方式。
除了個性的改善外,街頭賣藝讓安柏可以跟許多當地人接觸,藉由交流與聆聽,視野逐漸被開拓。例如:被迫拋棄信仰的藏民,為了追隨達賴喇嘛,翻越了喜馬拉雅山、穿越尼泊爾,流亡到印度北方達蘭薩拉,建立起一個不被國際認可的政府。那裏的藏人們努力學習各種外語,印度文、英文、中文,把受迫害的消息用各種語言傳達出去,甚至不惜用自焚來表達。巴勒斯坦與以色列明明比鄰而居,卻因為圍牆的阻隔,導致跨越邊境的巴士需要花時間繞過圍牆與層層的安檢,而巴勒斯坦人更是被禁止進入以色列。在看似保守的埃及,女穆斯林包裹在頭巾裡面的裝扮,是出乎意料地時尚與美麗…。
「我發現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苦難,不是國外就代表著先進或是幸福,他們也都有問題需要解決。」因著旅行,安柏反而更加珍惜臺灣現有的一切。
放下過多的期待,擁抱當下的美好
然而,這樣的生活雖然愜意,但安柏並不是沒有過迷惘。「許多人都說很羨慕我的生活,要我好好珍惜現有的時光,可是我並不清楚,這樣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不是對的。」
隨著日子一年一年過去,身旁的朋友們也逐漸產生變化。有人在職場上獲得穩定的職位,在專業領域裡施展長才;有人與相愛的人修成正果,走入禮堂,攜手下一個階段…。「現在的我已經二十五歲了,沒有穩定的工作,更因環境的變動性太大,無法擁有一段穩定的關係。」安柏感覺自己就像生活在體制外的人,眼睜睜地看著大家進入正規的軌道運行,連旅伴Sun都回到臺灣安定下來了,她卻仍舊在外面遊走,找尋著生活的意義。
「面對這樣的狀況,說不慌張是騙人的。」她坦承,若以一般社會大眾的觀點來看,她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什麼「正經」的事情。就算十分喜歡這樣的生活,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她仍舊會問自己,這樣的生活能夠持續多久?她可以倚靠什麼東西過活?未來,究竟還有什麼目標值得自己去追求與嚮往?
「活在當下,讓自己活得快樂,是我目前得到的答案。」很多人都期待在旅途中獲得什麼,但對安柏來說,旅行是她治療憂鬱症的一帖良藥,她沒有對旅行懷抱過多的期待,只是不斷地擁抱一路上所看見的每一件人事物,並藉由他們來讓自己成長,理解自己是誰,又是為了什麼存在。
帶著好奇心、學習心,繼續上路。
這幾年旅行下來,安柏逐漸感覺自己並不瞭解臺灣,每次朋友問起臺灣的特色時,她除了特色小吃以外,想不到其他可以介紹的。安柏說也許之後她會帶著澳洲的友人規劃一次環島旅行,以搭便車的方式,實際走訪臺灣每一處土地,重新認識臺灣的美好。
「現在雖然很多臺灣人願意出走,我們也開始重視國際文化,但對於旅行者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臺灣是一個島國,且不具備語言的先天優勢,有時會太專注在很多不重要的新聞裡面,再加上對自己的文化認同感不夠,很容易在旅行的時候,仍舊尋找著熟悉的人事物,不敢與陌生人交談,把自己關在小圈圈裏面。
「旅行可以給予人們改變,也可以只是一種休憩,其中的差別,在於你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看待旅程。」安柏說,自己對每個國家文化的認識,除了一開始上網搜尋外,更多的部分是經由與當地人聊天而來。「對那些國家熟悉後,我會對當地的新聞更加關注,而這些資訊都經由大腦的消化與統整,逐漸內化成自己的國際觀。」安柏相信,現在全世界有一百九十五個國家,每個都蘊藏了許多動人的文化與歷史,即使網路資訊再怎麼發達,也不及實際走訪後,與當地居民的交流所獲得的體驗。如果我們可以一直懷抱好奇與學習的心態,也許就能在每一個地方或現象中,挖掘出它們的價值,並經由探究後,對自己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成為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轉折點。
【關於安柏】
十九歲就開始揹起行囊去旅行的夢想家。走訪過無數國家,以印度傳統紋身技術「HENNA」賺取生活費。期望透過行走全世界的方式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並且看見每一寸土地上的美與真實。
粉絲專頁「Wanderlust Amber 安柏不在家」。
*本篇文章由《張老師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