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人生第二曲線
100種職場進修
【文/高嘉鎂】
世界十大創意公司IDEO,充滿年輕活力設計師的美國加州總部,最近出現了一位近百歲、白髮蒼蒼的老太太。她不是大老闆或董事,卻看見她雙手各拄一支如登山杖的輔助器,穩健地踏進這各種創意的孕育地,與職員談天,甚至參與設計流程!
這不是電影《高年級實習生》劇情,這位老太太名叫Barbara Beskind,今年已經92歲,她是IDEO三年前招募的新員工。Barbara從小對科學有興趣,立志要當發明家,礙於當時社會氛圍「女生不能進工程學校」,轉而成為軍中職能治療師,工作44年直到退休。不過當她在新聞報導上看見IDEO徵人消息,當下決定應徵,甚至花了2個月,親筆寫好履歷寄出。
「我非常渴望加入對解決問題與創新設計懷有熱情的人們。」Barbara的熱情讓她獲得這份工作。儘管她沒有筆電、智慧手機,卻和一群足以成為她孫子的同事一起上班。儘管過去未能如願,但身為職能治療師,如今貢獻知識,為老人生活設計新產品,竟以另一種形式,80年後實現她10歲時的夢想。
Barbara說:「每個人都有尚未被開發的領域,你必須挖掘、找到這些潛力。」生命是一場又一場的學習與追尋,日子一天過一天,92歲的Barbara選擇精神奕奕地活,等到了她的機會。
■你如何度過自己的每一天?
不過,事實上我們的每天不像Barbara,恐怕比較像日劇《寬鬆世代》的主角。
過往成功的天梯已經消失,未滿30歲的年輕人們,沒有上一代「愛拼就會贏」的性格,反而承認自己是「魯蛇」。在職場上,成為有幾年工作經驗,加薪卻停擺的「後菜鳥」;過30歲頻頻換工作,還找不到定位的「跳槽族」;在興趣和職務間掙扎,猶豫轉職的「卡卡族」。
就像90後樂團「草東沒有派對」歌詞唱著,為什麼我們總是望著美好,卻迷失在沒有盡頭的社會迷宮裡,沒能成為自己?
■內在謀殺高危險群:後菜鳥、跳槽族、卡卡族
你我都是「蜷曲」的年輕人?像蟲子,將自己縮到最小最小。這是因為,我們正面臨強勁的天敵。
天敵之一是,工作正在消失中。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學會(SHRM)最新報告,未來5到10年,白領工作逐漸消失,全球中階主管也跟著快速消失,尤其是加工代工、行政管理及業務員,減幅高達10%。
天敵之二是,過往熟悉的世界正一點一滴被解構。過去這100年來,每個人都按著穩固的路線成長,出生→就學→就業→結婚→生子→升遷→退休......。但這條「標準道路」已逐漸被狂風捲砂掩蓋;加薪難、升遷難、成家難、買房更難,讓持續走在這條路上的年輕人,感到痛苦不已。
讀書上學、工作賺錢,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自己?還是遵循社會期待的樣子,為了他人而活?
我們有沒有別的選擇?
■第二曲線:偶然出軌、挑戰恐懼、大膽一搏
英國管理學者韓第(Charles Handy)提出另一條曲線,稱做「第二曲線」。
什麼是「第二曲線」?韓第說,每個人在擅長的專業爬上巔峰前,都要為自己準備「第二曲線」;在最美時刻告別,勇敢跨足截然不同的領域。
韓第說了一個故事:某條彎路下坡處,有一家酒館,只要通過酒館,往右上坡就能到達另一市鎮。但每一次人們經過酒館,便駐足享受美酒直到天黑,酒館總是水洩不通。但太多人因為停駐,卻錯過通往未來的轉折點,因此在悔恨中懊惱借酒澆愁,懷念美好過去。
很多人會被眼前成功蒙蔽,忘記盛極必衰的道理。因此要前往第二曲線,你不必打倒誰,只需要拋開既定俗成。意味著,你必須和「自己」競爭。
村上春樹在成為職業小說家前,是爵士樂餐廳酒吧老闆。20歲出頭的他忙得沒餘裕享受青春,終於在30歲前夕上了軌道,但他卻冒出這樣的念頭:「人生就這樣滑溜溜地過了嗎?」
有天他去看球賽,場上打出二壘安打,神奇的是,「說不定可以寫小說」的念頭從天上飄下,他正好用雙手接住。就像英文「epiphany」,他瞬間靈感頓悟,綜合了他活到30歲經歷過的一切:學運、爵士樂、俄文小說。以那天為界,改變村上春樹的人生,他成為職業小說家,一邊翻譯、一邊寫散文。
「其實,我們是一塊不知道該捏成什麼形狀的黏土。」克服難語症,透過旅行了解自己的謝哲青曾說;然而年輕時做的任何決定,都是讓你慢慢就定位,一點一滴形塑自己的未來。
是的,我們原本都是走在第一曲線上,讀書、工作、和各種人相遇,而在看清楚自己的樣貌之前,我們都是蜷曲著的。
正因為蜷曲,不論外頭狂風暴雨多大都不必怕。研究80、90世代的韓國首爾大學教授金蘭都說,只要「趴在比地板更低的深處」,專心盼望煎熬的事情過境,那麼,終會盼到重新站起的那天。
■找到快樂紅心:興趣、工作、能力交集
你必須挑戰最害怕的事,做些偶然出軌的生涯探險,或沒有後路的大膽一搏??老話一句,跨出你的舒適圈吧。
訪問李奧貝納大數據品牌顧問高端訓時,他說他已有25年工作資歷,在一般人看來是準備享受時,但去年他竟告別王品集團,今年初去美國學大數據。
當問及:「你過去的職涯生活是否過得快樂?」「快樂!」高端訓竟答得毫不猶豫。為什麼?
高端訓從30歲開始,每年都會用一張A4紙寫下5個人生目標,包括健康、親情、友情、知識、財富。比如說健康是游泳+跑步,親情是每週跟家人吃飯一次,友情是逢年過節向朋友真誠問候,知識則是「三本主義」:每月讀一本書、每週一本雜誌、隨身一本筆記本。而前4項做到,財富自然就來。
5個目標,累積超過10年,他說,快樂來自於想做、要做、能做三者交集。也因此,他不再蜷曲,破蛹、展翅,看清了自己的面貌。
想做是興趣、要做是工作,能做代表能力。很多人興趣多,但公司老闆要求的不對自己胃口,但自己的能力又尚未達到讓興趣成為工作的標準,於是產生迷惘、不開心等不適症。
想做卻還不能做到,是時候該進修,加強興趣和能力。但像無頭蒼蠅胡亂學,卻不知如何應用,更缺乏學習後的「思考、問問題」,學了也是白學。
高端訓認為,你可以選擇A+B,在相關領域裡轉進,比如咖啡加奶精,讓咖啡更香。你也可以選擇A+1,比方說上班族去務農,做180度大轉變。
其實,每天只要進步「一點」就好。《成功哪有那麼難》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說,每天花1、2小時做一般進修(工作內容與非工作內容),每月花一天來訓練專業(現在專業與未來規畫),方法如下:
1 分析與綜合的研究技能:包括收集、分析、整合資料。
2 個人閱讀:包括深入分析刊物、週刊日報、略讀科學/經濟/政治/藝術方面期刊、接觸規模較大的社交媒體、以及商管傑出書籍。
3 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能夠為自己帶來與學校學習不同的獨特觀點與智慧。
4 個人大學:上網找TED論壇影片、MOOCs開放課程等,加入實體或虛擬讀書會。
另外,如果想搭上最夯的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的火箭,創造職涯第二曲線,《30》精選國內外8大領域,包括語言、商業、行銷、管理、資訊科學、設計、餐飲、身心靈;並收錄100種進修路線,有最新的加州大學大數據學程、史丹佛大學人工智慧課、哈佛大學的社群媒體管理、南加大全球供應鏈管理碩士、密西根大學遊戲設計開發、帕森設計學院的時裝設計等課程。除了出國看世界,不少名校開設的線上課程,幫小資族吸收知識無時差。
也許你是晚啼的「後菜鳥」,或是早慧的聰明公雞,無論平凡或非凡,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違反約定成俗,總是害怕鶴立雞群,總是希望跟別人一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我們只需在每天辛苦奔波於人生道路時,也設法挖掘自己的特點,喚醒潛藏的黃金種子。誠如92歲仍孜孜不倦的Barbara,不因兒時未完成的願望,人生從此一蹶不振;她認真看待治療師工作,竟在退休後進入IDEO。夢想實現的時刻,遲來80年之久,卻一點不嫌晚。
你有多久沒有過「每天累到沒電、卻依然非常開心」的日子?願你我都能成為92歲仍有活力的Barbara,並成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