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是生命對話的空間,是面對問題的起點。不論是網路成癮、諮商倫理,還是本土諮商心理學,都是王智弘精氣神的展現,是屬於他的「天命」。
【王智弘小檔案】
考進彰化師大,然後就變成「植物人」無法離開,在輔導與諮商學系就讀時熱愛社團,當到學生會會長;回系上任教後,熱心參與學會,當到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
活潑的個性卻研究嚴肅的倫理,推動倫理守則與立法覺得最辛苦也最有成就感。
目前負責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與本土諮商心理學研究發展中心。
一切,從夢境開始
舉目四望皆是參天大樹,滿地的落葉在腳下鋪墊,因移動而產生沙沙聲在耳邊迴盪,宛若人語…。無預警地,一隻蜥蜴躍進眼裡,動作靈敏迅捷,卻在即將離開時停下腳步,回頭望向他一眼。
「我就這樣醒過來,想著蜥蜴的身影,思緒瞬間變得清明,那些曾經讓我猶豫的事物也都因此獲得了解答。」當時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正逢系主任改選,對於同事的推舉,王智弘一直沒有給予明確的答覆。他坦承,當初並沒有參選系主任的想法,再加上又忙於籌辦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全國碩博士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真的無暇他顧。
「但蜥蜴的夢境彷彿告訴我,上天指定我來做這件事,不能違抗。」「易」是蜥蜴的「蜴」之古字,這讓他馬上聯想到《易經》,而且以本土文化來看,夢是上天與自身的對話,是未解情緒的抒發。「那我想,我應該是無法逃避出來為大家服務了。」
宛若在印證他的想法,需要在教評會上發表治系理念的前一晚,王智弘再度做了一個夢,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停地在夢裡縈繞…。
他回想起讀大學時,初次踏入彰化師範大學系館,在走廊上看到的臺灣輔導學之父蔣建白博士畫像,深藍色的西裝、柔和且堅定的目光、帶著些微笑意的唇角…,「看著畫像,蔣建白先生的身影就在我腦海中生了根,不時刺激我以更高的標準來檢視自己,想著總有一天要繼承他的衣缽,為輔導專業做出貢獻。」
醒來後,王智弘便以這首詩做為推動系務的理念,他語重心長地對同事表白,輔導與諮商學系孕育了他,身為系的一分子,他希望盡自己一份力量,和大家一起努力,讓這個系變得更好、更上層樓。
數十年的追尋、思考與沉澱,王智弘深深相信,這些夢境是生命對他的呼喚,示現他人生在世的價值與意義。老天給了他工作崗位,是要他以自身的努力為號召,吸引更多人響應,推動輔導與諮商專業繼續向前走。而目前擔任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的工作,冥冥中似乎也應驗了年少時說要繼承蔣建白博士衣缽的預言。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王智弘過了四十歲便開始想著自己的天命是什麼?也許夢裡的蜥蜴,就是上天派來傳遞天命的使者。
原來,這是「天命」
「古人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既然是做給自己看的,我們自然會曉得如何去解釋、因應這個夢。」相同的夢境在不同人,得到的解釋亦有所不同。對王智弘而言,夢既然是在他接觸《易經》之後而來,自然得用《易經》來做解釋。
《易經》強調「天人合一」。天是大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行為就必須順應天地四時;天、地、人,三者是相互聯繫、對應的關係。「就像倫理是修養自己、善待別人,因此,諮商工作就是一種實踐倫理的過程。」
從事諮商倫理研究多年,王智弘總覺得只依循西方的倫理觀點仍有所不足,他一直想把華人文化納進來,「只不過以前是實務上的需要,沒有太多崇高的理論和想法。」後來,很幸運地經歷名師指點:德簡書院王鎮華老師傳授《易經》等文化經典的啟發,以及黃光國老師傳授本土心理學理論創建的指導,甚至聽聞臺灣本土服裝品牌「夏姿」自許要以西方縫紉技術,做出華人特色服裝的豪語,他逐漸發現自己想做的,正是心理諮商的本土化,也就是溶入華人文化的本土諮商心理學。據此,他嘗試建構含攝了華人文化的諮商倫理雙元模型,以及一次單元諮商模式。
「李安德老師的《超個人心理學》書中,用水井來比喻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存在的,一旦突破自我區隔,探得井井相連的地下水源,就能超越時空限制,與外在事物、世界融合為一。」看似獨立存在,其實水脈相連,《易經》的「井卦」講述的也是相同的道理。大自然賦予每個人生命和才華,卻因為情緒或外在的限制而沒辦法展現能力,若我們能打通自己的那口井,與大自然的水源相連接,就能浚通別人的井,協助他們展現才華。
依循這樣的脈絡,王智弘認為,若要將東方文化納入西方心理諮商體系,首先必須瞭解古代人如何做心理諮商。
「古人當心中存有疑惑時,會去詢求社會賢達、讀書人或是有智慧長者的協助,這就是一種諮詢。它類似西方當事人中心學派的觀點,強調諮商師不借用外物的力量,純然以己身生命的成長境界來安定當事人的心。」傳統儒家的心理諮商,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之道,強調透過自我成長,與對方會心,影響他人走向成長。
據此,王智弘清楚察覺到,東方文化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好的治療者,必須「修己以安人」:「諮商心理師一定要回頭看自己的生命故事。我們本身就具有改變人的力量,只要能做好自我修養,行為就能符合世界的準則,自然就能安定人心,協助求助者找尋到自我價值。」
帶著「修己以安人」繼續前行
王智弘曾經因高雄「張老師」的邀約而踏入「網路諮商」,也曾因淡江大學心諮所的邀請而投入「網路成癮」的研究。當工作負擔日重,他曾猶豫是否放棄這些研究與推廣工作,回頭專注在原本的諮商倫理領域。仍是夢給了他答案。「我夢見深夜站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天空沒有月亮,入眼所及皆是一片黑暗,一群人在海上載浮載沉。」這個夢讓他決定繼續專研網路成癮,因為夢境告訴他,有許多人正痛苦地漂浮著,他不能轉身就走。
「夢是生命對話的空間,是面對問題的起點。」不論是網路成癮、諮商倫理、本土諮商心理學,都是王智弘精氣神的展現,是屬於他的「天命」:「上天將它賦予了我,我就必須做,同時要求自己不斷學習,不能打馬虎眼。」
其實,「天命」的想法,也呼應了心理諮商的理論。「表面上,諮商是協助人解決問題,實際上是藉由改善每個人的心境,帶領人找到活下去的意義。」王智弘相信,只要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定位,自身的才華與光亮就會展現,即使遇到再多險阻或困難也不會退縮,反而會看做是自我修鍊的過程。
「聖嚴法師說過,隨緣並不是仰賴緣分,而是用盡全力去做,再開放地看待結果。」許多考量和選擇都應該回問自己想不想做、有沒有盡力去做。能問心無愧,不論結果為何,都不會有太多的懊悔和遺憾。
【聽聽王智弘】
回首生命,才知道原先考進化學系是為了轉系到輔導系;在化學系追不到女朋友,是因為有「三世因緣」在輔導系等著;年輕時熱愛帶團康,居然是用來訓練如何有趣地教倫理;認真學《易經》是為了今日的諮商本土化研究預做準備。
生命原來有脈絡,所有的一切,都與天命牽連。
*本篇文章由《張老師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