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湯姆希德斯頓的粉絲,一般台灣觀眾對他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大概還是雷神索爾裡的洛基、跟錘哥兩人的神兄弟CP,似乎沒有其它知名代表作,比較有在關注腐國影集者和抖森迷妹們,多則認同他在影集及舞台劇的表現,抖森個人魅力十足,然而電影表現則總受限於戲份不多的配角,或著身為主角但往往被更有實力的女主角給搶走風彩,不過這幾年名氣越來越高,資源越顯充足,逐漸可看到他的作品於大銀幕上映,相信站上一線是早晚的事。
劇情敘述:
1975年年紀輕輕便邁向人生勝利組的羅伯萊恩醫生(湯姆希德斯頓
飾)決定搬進倫敦市郊一棟最先進的超奢華摩天大廈,打算過著與世隔絕的安逸生活,這棟摩天樓猶如極樂世界般自給自足,住戶們每天都舉辦派對享樂狂歡,在這裡酒精是唯一的貨幣、性是解決紛擾的萬靈丹,新入住的羅伯理所當然也就成了大家最感好奇的名人,羅伯努力想融入紙醉金迷的糜爛生活,但他只希望尋求平靜,沒想到這棟大廈裡的住戶們不但沒有要放過他,笑容背後更隱藏了許多不可告人的可怕秘密...。
關於電影:
想像一個自給自足的地方:沒有紛爭、沒有病痛,在這裡不問身份地位,所有人皆一而平等,導演班懷特利改編自知名作家巴拉德作品的"摩天樓"帶領觀眾一同進入狂歡毫無止盡的極樂烏托邦,導演特別以1970年代作為時空背景,量身打造一個看似想像卻又極其真實的理想國,把所有人都放進一棟最先進的摩天大樓,「觀眾在看的時候會覺得這是在講70年代的故事,但不知為什麼卻又會覺得好像講的是自己可能即將面對的未來,感覺好像回到過去卻又到了未來,這份說不出、似曾相識的詭譎,就是整部片的核心。」
抖森作品幾乎都看過了,較喜歡的也買回家收藏,雖不到狂熱粉,但也算是個迷妹,我一直都覺得他是那種個人魅力非常強烈,但一到某些電影中就略顯失色的演員,那是種就算角色再無趣、電影多無聊,觀眾完全不會將過錯放在他身上的魅力,可惜若是遇到實力強大的演技派,或著精彩到不行的電影時,這魅力又不足以抗衡,總是感覺有點可惜,就好比最近剛看完他最新的影集"夜班經理",劇情普通、氣氛平淡、花招與噱頭十足(很像是角逐007新接班人前哨戰),單純就是在賣抖森魅力,很可惜,本片也是類似情況。
不,應該說連抖森魅力都救不了本片那令人煩雜到不能忍受的無病呻吟。視覺效果確實精緻,畫面在色彩上搭配、服裝髮型細節、那有一陣沒一陣整片都不曾缺席的配樂、各種場景無論乾淨潔白到病態,亦或髒亂不堪至污穢...等,全都很講究,劇情想表達的事物又讓人覺得有共鳴,那些概念無論過去或未來,都曾(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甚至可說一體兩面共生共存,然而這些事物並不替電影加分,甚至加在一起只是更顯凌亂。
是導演的問題,能夠讓這一群實力派演員演得人人大恍神也真是服了他,整部片精髓其實就是一種很概念與意象的東西,並不是說你將它拍得很抽象、讓人搞不清楚在幹嘛,就是陳述的完美,好壞一線之隔,玩影像呈現抽象、使用譬喻法表現夢境,用得好它就是藝術,搞失敗它就是垃圾,導演拿捏得力不從心,感覺他像個井底之蛙般一昧仿照刻板印象來呈現想講得事物,可表現出來的卻連皮毛都不摸不上邊,毫無靈魂可言。
凌亂與抽象從來就不是同一個平面,本片想呈現的主題是讓人感興趣的,但表達水平實在不在一個線上,剪輯非常混亂,常出現牛頭不對馬尾的景況,平白浪費這些演員,抖森雖是主角戲份最多,可惜表現平板,片中每個角色都有自己代表的情緒呈現,可是每個人太過單一去表現這情緒,反倒顯得太過用力或是不知所措,例如:路克伊凡斯飾演的王爾德就是一昧生氣憤怒、席安娜米勒的夏洛特只有性慾、傑瑞米艾朗所扮的建築師洛伊時則冷靜時則矛盾,這些情緒都流於表面,觀眾感受不到任何溫度。
比起電影,更想來談談電影中呈現的理念,其實是簡單兩個字:「人性」,不過是用佛洛伊德的方式來呈現,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受壓抑之願望的滿足,片中有不少幕滿是肉體與破壞的場景,似夢非夢般反映角色內心慾望,羅伯醫生從最初外表看似冷靜、翩翩君子、專業醫生典型形象,到中途受外界影響,野性和渴望越重、天人交雜的迷惘慌亂,最後順從自我內心感受、並且加以突破接受與認同,這不就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自我與超我嗎?
雖然呈現方式讓觀眾感到不合理處太多,但撇開這不談,這棟摩天大樓就是個小型獨裁社會,階級分明,每個人都被自我階層評比,就算是同一層級之人也不是人人平等,說來好笑,哪怕我們推翻了這些極度不公與高壓統治,到最後還是會不自覺被長久以來習慣的規條給制約,跳脫不了固定框框,以既有的思考模式再度陷入同一僵局,而我們還會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已擺脫過往,感覺確實有些可笑又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