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幕的發生看似偶然,帶領著每個人走向各種不同的道路,可是誰會知道呢,其實從很久以前,這就是必然要發生的一幕。
文/周佳蓉 攝影/李昌元
【陳怡蓁小檔案】
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文化長、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email protected] ��趨勢》、《不一樣的旅程》、《創趨勢》等書。
走進趨勢科技的辦公室,創辦人陳怡蓁正在與同事討論隔天的春酒表演,見我們進來,她大方歡迎,樂著分享今年的演出主題。
跟著她隨意自若的身影繞了一圈辦公室,只見每個擦身而過的員工都踏著拖鞋,腳步輕鬆,不時發出談笑聲;轉個彎,還有大大的一臺飲料販賣機,讓人忍不住想買瓶可樂暢飲。這裡沒有科技專業的隔閡感,倒是多了幾分溫馨,好像在自己的家中。「不好意思,這裡雜亂了點!」陳怡蓁爽朗地笑著說道,毫不在意讓人見到家裡的一角。
「拖鞋、可樂、牛仔褲」是趨勢科技的文化,我們很快便見識了這般人味。「這一切,其實是來自兒子給我的啟發。」陳怡蓁為此下了註解。
「That’s ok!」五歲男孩的一句話
二十年前,趨勢科技正打算開拓日本市場,為了就近經營事業,陳怡蓁與先生便帶著兩個幼兒搬遷至日本生活。「但是,在異國創業談何容易,日本人的個性尤其謹慎,實在很難打入市場。」想來,那是一段辛苦也不知能否成功的擺盪階段。
在那時期,陳怡蓁將精力投注於公司的營運上,不斷思忖著如何才能成功。除了是企業創辦人外,她同時還是兩個兒子的母親,因此,奔波於職場與家庭成了她的日常寫照,「將小孩送去學校後,就展開一整天的辦公;到了傍晚,回家打理好晚餐,又得回公司繼續開會。」一個接著一個,她的行程緊湊,沒有空閒喘息。然而,即便繁忙,關於小孩的一切她總是掛記在心:「兒子們的重要活動,我無論如何一定會出席。」
當時,小兒子張友辰才五歲,陳怡蓁讓他進入一間英國人創辦的幼兒園。因為採取的是西方教育,所以特別重視孩童的運動,張友辰自然也就參加了學校的足球隊。在西方人的觀念中,運動不只是趣味競賽,任何球賽都要全力以赴;為了提高勝率,長得頭好壯壯的張友辰於是被教練指派擔任守門員。
還記得有一次冠亞軍爭霸賽,正是戰況膠著,任何一分都不可掉以輕心,不只場上的球員緊張,連觀眾席的家長也溶入刺激的氛圍,個個如坐針氈。
就在這時候,一顆球硬生生穿越了張友辰的防線,射進球門。比數被超前,全場譁然。只是,仔細一瞧,才發現竟是張友辰同隊隊友踢進的烏龍球。這下子大家更氣了:「搞什麼鬼啊!」「Stupid!」…場邊傳來陣陣謾罵聲,就連那位失誤球員的家長也在責備的行列裡。
小球員非常自責,頭垂得低低的。
「That’s ok!」在一片斥罵中傳來了振奮的聲音,是來自張友辰的鼓舞。
張友辰將守護球門的精神,用在守護一顆被責備而受傷的心,拍了拍那位球員的肩,安慰並鼓勵他。
看到這場景,叫罵的家長們才回過神來,發現自己的不理智。看著這一幕,身為媽媽的陳怡蓁深受感動。
會犯錯、會軟弱,因為是人啊;但是,能夠扭轉局勢,還帶著愛的,那也是人。人性的脆弱與溫暖在那當下充分展現。
這一場球賽讓陳怡蓁想起了自己經營的事業,「在不斷向前衝、追求贏的路上,我們是不是也迷失了呢?」她說,做為一間全球型企業,對手遍布全世界,而防毒軟體業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必須時時跟病毒對抗,這讓他們一直處於緊繃又激烈的競爭中。
「但是,企業中最重要的是『人』,不論再怎麼想贏,人性才是最應該、最基本要把握的原則。」看著球場上的兒子,提醒陳怡蓁看見「人性」的重要,她明白,企業若要做得長遠,就不能失去人性。
那一幕在她心中埋下了小小的種子,並在事業逐漸穩固的路途上,慢慢發芽。
為文化與科技搭起美麗的鵲橋
Creativity(創意)、Change(改變)與Communication(溝通)是陳怡蓁與先生、妹妹一同討論出的企業核心文化,而「拖鞋、可樂、牛仔褲」則具體實踐了這文化。「我希望營造一種自在的氛圍,讓員工把公司當成自己家。」她相信,和樂的氣氛是良好溝通的基礎,放鬆、不受拘束的狀態,才能讓創意與改變從中生發。
文化可說是趨勢科技的底蘊,軟化了科技的剛硬,並陶冶人們的心靈;而文化更是陳怡蓁的初心。中文系出身的她,婚後就「跨界」到科技業,跟著先生創立公司,然而一路走來,她不曾忘記人文的重要。
2005年,陳怡蓁放下「全球人事長」的重任後,繼而擔任起文化長的角色,並設立趨勢教育基金會。對內,她推行企業文化,對外,則將臺灣的文化資源推廣到全球。文化與科技,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藉由陳怡蓁的「跨界」,縫補了兩者間的鴻溝。她深信「藉由文化的涵養,才能讓我們在汲汲營營、追求卓越的路上,還能把持住人性。」
「這是五歲兒子教我的。」兒子在球場上的那番舉動,喚醒她對人性的重視,再加上本身對於文學藝術的熱愛,更奠定了「文化」在趨勢科技中的角色。每每講起公司最珍貴的資產,除了技術、專利權、服務能力外,她總不忘提到:「我們的企業文化。」
每一個發生都有其必然
對於人文藝術的熱愛,陳怡蓁說,最早是始於她那開放、不限制的家庭教養環境。
「小時候我的零用錢全都花在各種書籍上,我的父母也不曾干涉。」不管她要做什麼事、讀什麼書、成績表現如何,父母都相信她能為自己負責;「我父母給我的,就是源源不絕的信任與支持。」
在這樣自由的環境下成長,她於是探索出對文學的熱愛;而那敢於冒險、闖蕩的個性,也是在這樣的環境養成的。「當我看到兒子能夠對人付出關心時,我知道,他也傳承了和我相同的愛心跟勇氣。」
從父母那獲得的安全感,到陳怡蓁成為人母後,也同樣給了兒子。愛就這樣超越了限制,牽起不同時空的人們。「雖然兒子得跟著我們世界各地跑,但我們給予他的安全感一直是足夠的。」在愛與支持環境下長大的張友辰,因而能夠對人付出關愛。
已成年的兒子不復有當年的記憶,但陳怡蓁卻把那一幕揣在心上、津津樂道,因為,她在那一幕中看到了從前所不認識的兒子,「他的表現不像是家中備受寵愛的小么兒,倒像是一名能夠保護弱者的英雄。」當她更深入探究,才發現,是代代沿襲的教養模式,讓張友辰能夠有這般令人佩服的舉動。
每一幕的發生看似偶然,帶領著每個人走向各種不同的道路,可是誰會知道呢,其實從很久以前,這就是個必然要發生的一幕。也因著那一幕的啟發,成了陳怡蓁生命中的轉折點,並影響她對公司的定位以及對文化的重視。
在競爭市場中,自利心態還有供需平衡做為一雙「看不見的手」,讓一切規律運作,但是在陳怡蓁的世界裡,愛才是那雙「看不見的手」。來自父母的愛、給予兒子的愛,以及鍾情於文學的愛,導引著陳怡蓁,伴隨她走過創業的旅程。
【聽聽陳怡蓁】
臺灣青年加油,闖蕩天下,發揮潛力,什麼也別怕!
這一趟人生,是為了探索。從文學到高科技,從雜誌編輯到創辦跨國企業並掌管行銷、人事與文化,從臺灣,美國,日本以致於全球。跨界沒在怕,只怕停止了探索,失去了熱情。在探索的過程中,但願能夠「知福,惜福,分福」,也能懂得享福。
*本篇文章由《張老師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