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不滿意的生活,誰要負責
我們是這種動物:有能力判斷怎樣做最好,然後繼續背道而馳。
坊間談責任的書非常多,只要是涉及個人成長、人生幸福這類話題,就會談責任,因為「負責任」的心態非常重要,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關鍵,也是心理健康與否的關鍵。所有教人如何成功、如何幸福的方法,其核心就是要讓人為自己過去和未來的生活負責。本書談到的所有理念和策略,正以「負責任」為基礎。
雖然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我相信,當你看完本章,會有新的收穫。比如,你會了解到逃避責任的十種表現。很多人都明白負責任的重要,可是卻做不到,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負責任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以為不負責任只有一兩種表現。事實上,不負責任有許多的表現形式,沒有覺察到就自然不會改變。所以,為了覺察自己平時有什麼不負責任的表現,必須要了解逃避責任的十種表現形式。
最大的問題,就是認為別人有問題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所創造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能享受財富所帶來的快樂,有的人卻因匱乏而痛苦;有的人人際關係和諧,而有的人卻經常受到傷害;有的人覺得人生是充滿希望及光明的,而有的人則默默忍受黯淡人生……
假設用從1~10
來代表你對生活的滿意程度,1是非常不滿意,10是非常非常滿意,你會用多少來代表現在的生活滿意度呢?我常問這個問題,幾乎沒有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度達到10,他們總是能很快列舉出很多不滿意的地方,例如:
‧我的身體不好
‧我的人際關係不夠融洽
‧我的婚姻不幸福
‧我的感情生活不和諧
‧我對收入不滿意
‧ 壓力太大
你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如果不滿意,那麼,這些讓你不滿意的結果該由誰來負責呢?
我們現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某個結果,是因為我們曾作出了某種行為;而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我們曾經作出了某個選擇。今天生活中所取得的所有結果都源自於我們曾作出的選擇。也就是說,是你自己曾經作出的選擇決定了今天生活中的結果。那麼該由誰來為你的生活負責任呢?
答案是—自己。
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知道並不等於能做到。你會發現,如果在生活中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時,通常的反應往往是找藉口、否認、抱怨或責罵別人,而不是勇於負責。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都是他們惹的禍,這不是我的錯!」
「如果當初他那麼做,就不會這樣!」
「如果她聽了我的話……」
「如果他明白這個……」
「這不是我的問題!」
「這不關我的事。」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
你曾經說過這些話嗎?你是否考慮過說這些話會給你帶來多大損失?會給你的公司、家庭帶來多大損失?我想答案應該是—無法估算。
當遇到苦難時,責怪外部因素比承擔責任容易得多,所以,你會看到從最小的團體到最大的企業,從最基層的群眾到最有權勢的人,都染上這種「責怪」的病。你會發現,總經理責怪副總經理、副總經理責怪經理、經理責怪員工、員工責怪客戶……學校責怪家長、家長責怪孩子、爸爸責怪媽媽……沒完沒了。
如果把石頭扔向窗戶,會砸碎玻璃。導致玻璃破碎的原因是什麼呢?你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扔石頭的動作。」這個答案只對了一半,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扔石頭的動作,而是玻璃脆弱易碎,如果玻璃堅不可摧就不會碎。我們每天都會經受許多「石頭」的襲擊,這些「石頭」包括老闆的不公平對待、客戶抱怨、同事不支持、別人不認同、巨大的壓力、諸多的衝突與誤解。當「石頭」襲來時,我們往往只會去責怪「石頭」,而不去想是因為自己這塊「玻璃」太容易碎了。有效的解決之道是,負起責任,把重點放在加強自己的「玻璃」上,因為外來的「石頭」是你無法控制的。很多人不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只一味地在責怪「石頭」。
心智成熟的人會問自己:「我到底什麼地方不對勁,出了這種差錯?」並思考:
「下次怎樣做才能避免失敗,達到目的?」如果想解決問題,應該把百分之九十五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剩下百分之五才放在別人身上。不幸的是,事實恰恰相反,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我們都在埋怨別人,只有百分之五的時間在反省自己。
只要我們繼續怪罪別人,我們就會繼續被感情、心理和精神的包袱所箝制。從認定問題不在我們身上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限制了自己的成長。
當一個人真正能負起責任時,這個人才真正地走向了成熟。一個不負責任的世界,不是一個成人的世界,是一個兒童的世界、是一個機器人的世界。
我們有選擇的自由我們知道,自己所得到的結果,都是因為自己曾經作出的某個選擇。這是我們自己作出的選擇,所以我們就必須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當我們開始指責「都是因為他們」後,怨氣開始在體內循環、結聚、越變越大,最後「轟」地一聲湧入到生活的各個層面。
其實,每分、每秒、每個場合都提供給我們新的選擇和新的機會,讓我們能換個方式行事,以求得到更好的結果。我們有選擇的自由,但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明知一種方式不奏效,卻周而復始。
多年來,我一直都在透過演講和寫書來幫助人。如果你問我哪個主題、論點給人的影響最大,哪個想法最實用、最中肯、最及時,那麼,我會真心地回答—我們有選擇的自由。選擇是我們所具備的最強大力量。
選擇的自由是人類所獨有的天賦。人是主動行動,而動物和機器人是被動反應。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作出選擇—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向、選擇自己的反應方式、選擇自己的情緒、選擇自己的態度、選擇自己為社會貢獻的方式。這種選擇的力量,意味著我們不是基因或環境的產物,不由其他人的態度來決定。雖然這些因素也有影響,但並不能決定我們的命運,能決定命運的是我們自己所作出的選擇。
正如你所知道的,發生什麼事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待這些事情及如何作出回應。人生並非由經驗組成,而是由對經驗的反應方式組成。正如上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出:
‧ 在外界刺激和回應之間有一段距離。
‧ 在這段距離裡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回應方式。
‧ 我們的成功與快樂取決於我們的回應。
‧
例如,同樣是受到客戶拒絕(外界刺激),你可以把它當作一次學習機會而選擇勇往直前(回應方式)。你也可以把它定義成挫折而選擇放棄(回應方式)。
同樣是面對老闆的挑剔(外界刺激),你可以選擇不開心而失去工作動力(回應方式)。你也可以把它定義成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而選擇更加努力工作(回應方式)。
記住,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有選擇的自由,我們所作出的選擇也必將影響我們的命運,我們必須為此負責。
也許我們會覺得遇到的情況已經非常糟糕了,除了憤怒、逃避、抱怨、放棄外不可能再有其他選擇了。然而,我要再次強調: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有其他的選擇。
出身澳洲的著名激勵大師約翰‧庫提斯(John Coutis),天生嚴重殘疾,一出生就被醫生宣布死亡,但他以拒絕死亡來挑戰醫學觀念。十七歲時雙腿截肢,成了「半人」,他沒有腿,卻不用輪椅,堅持用手走路,擁有高度的自尊、自信和自立。他去過一百九十多個國家,接受過各國領袖接見,包括南非前總統曼德拉、中華民國副總統呂秀蓮。他的演講震撼人心,每到一處都掀起熱潮。他憑著驚人的毅力獲取了二級體育教練證書、考取了駕照、又迎娶了美麗的太太。我曾見過他,他以自己的經歷帶給每個人深深的震撼。
一個重度殘疾人士創造了連正常人都無法企及的成就,我們深為選擇的自由所產生的威力而驚嘆—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有選擇的自由。
有一次,有位先生跟我分享了他聽到我關於「選擇的自由」觀念後而發生改變的故事:
我當時所在的公司充滿抱怨,幾乎所有的抱怨都指向老闆。老闆非常年輕而且有才華、有魄力,在短短四年時間,就把公司發展成為行業裡的第一名。可是,老闆也非常專制,有很強的控制欲,總覺得自己的看法是最正確的,獨攬了所有重要的決策權,總是命令我們「去做這個、去做那個」,很多員工對此感到非常不滿。上班時,我們幾乎會用所有空閒時間抱怨、互通消息、互相安慰。
可是時間久了,我發現這樣的抱怨根本就沒有什麼價值。於是,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還可以有什麼其他的選擇?我要怎麼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結果我發現,老闆是我不能控制的,但是我可以控制我的態度,我可以停止抱怨。當我決定這樣做時,奇怪的是,我感覺到很興奮,好像又重新找回了力量。我從此不再有抱怨,我開始站在老闆的角度思考問題。
當時我是在市場部工作,負責統計全國的銷售資料,讓老闆作出決策。之前我都是早早就下班,可是當我決定改變時,我幾乎每天都會在八點以後才下班,因為全國的零售店一般都是在八點才關門,這時的統計資料才是最準確的。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某地的銷售資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於是我馬上把最新的資料報告給老闆。那時已經快九點了,老闆非常開心,因為如果沒有這些新資料,老闆的決策就會出很大錯誤。
從那以後,老闆對我的態度也開始改變,他越來越信任我,給我安排了更多的工作。透過兩年的努力,我現在已經是公司市場部的總經理了。讓我高興的並不是升職,而是親身體驗了「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有選擇的自由」這個觀念的威力,可以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幫助我。
這位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有選擇的自由。生活是一本書,而你就是作者。你決定了它的情節和步調,而且你—只有你—在一頁一頁地翻著它。你的生活狀況並非碰巧如此,無論你是否意識到,你的生活都是你自己有心或無心設計的結果。無論如何,它是你的選擇:你選擇了快樂、你選擇了悲傷、你選擇了果斷、你選擇了心情矛盾、你選擇了成功、你選擇了失敗、你選擇了勇敢、你選擇了恐懼……。
的確,人有旦夕禍福。經濟蕭條、事業艱難、股市崩盤、失業、沒趕上期限、好員工流失、老闆不認同、顧客抱怨、同事不支持……生命中這樣的事情多的是,但它們並不能決定你的命運,因為:
‧在外界刺激和回應之間有一段距離。
‧在這段距離裡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回應方式。
‧ 我們的成功與快樂取決於我們的回應。
既然是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生活,那麼就請負起責任來。不要歸咎於自己的身體狀況、上司甚至是政府,是你在決斷、創造,並在這個世界上爭得一席之地的,一切榮辱歸之於你。我猜,你一定用過這十句逃避的話本章開始時說過,很多人都明白負責任的重要性,可是為什麼還是做不到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負責任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以為不負責任只有簡單的一兩種表現,事實上,不負責任有許多的表現形式。逃避責任有以下十種表現:
一、 我盡力吧!
你知道「盡力」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嗎?我曾與學員做了一個小小的練習。我告訴學員:「請盡力拿起桌子上的筆記本。」他們輕輕鬆鬆把筆記本舉過了頭頂。我告訴他們:「錯了,錯了,我沒讓你們把它拿起來,我說的是『盡力』拿起它。」於是,他們把筆記本放下,重新拿。從他們的表情可以明顯看得出,他們裝作很用力的樣子,想「盡力」拿起桌子上的筆記本,但筆記本還是紋絲不動的待在桌子上。這對我們有什麼示呢?我想表達的是,要麼他們能拿起來,要麼拿不起來。「盡力」只是沒有結果的努力而已。也就是說,當我們說「盡力」時,我們並沒有足夠的意願去完成任務。假設你需要別人幫你看顧孩子幾個小時,別人說:「我盡力吧!」那他究竟是要不要幫你看呢?
你能放心地把自己的心肝寶貝交給一個說「盡力吧」的人嗎?你會如何看待這個說「盡力吧」的人?當你對自己的伴侶說:「我要你一生愛我。」而他卻說:「哦,我盡力吧!」你會做何感想?當你告訴你的下屬說:「務必完成這個任務。」而他卻說「我盡力吧」時,你會如何看待這個說「我盡力吧」的人?
當別人對你說「我盡力吧」時,我們會知道這個人沒有足夠的意願或勇氣來承擔我們託付給他的責任,他會失去我們的信任。那麼,當我們對別人說「我盡力吧」時,別人又會如何想呢?
二、 如果……,那麼……
我們常能夠聽到這樣的話:
「如果我能夠找到愛我的人,那麼我就快樂了。」
「如果公司能多給些工資,那麼,我就會更努力工作了。」
「如果我的房屋貸款還清了,那麼我就無牽掛了。」
「如果我有足夠多的錢,那麼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了。」
「如果我的老闆不那麼挑剔……。」
「如果我的丈夫脾氣好點……。」
「如果孩子聽話點……。」
讓我們對以上的話簡單分析一下。如果能找到「某人」他們就會快樂,也就是說,有某個人正在有意識地尋找一個不快樂的人,這可能嗎?那些等公司多給些工資才會更努力工作的人,也就是說,他們現在並沒有像公司的期望那樣盡其全力,他們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你覺得公司給一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人加薪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如果……,那麼……」這種做法是在我們和我們的目標之間加入了一些條件,條件變得比目標還重要,而且這些條件往往是自己無法控制的。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條件時,這些條件其實讓我們離目標越來越遠。這些條件有時只是我們害怕改變、逃避責任的藉口而已。條件在沒滿足之前,我們無法讓目標實現。我們只是想透過這些條件來維持自己的安樂窩。一個有勇氣的、負責任的人,往往會不講條件而直奔目標的。
三、我忘了
每天在外界發生的信息量非常龐大,我們的大腦不會全部接收,它只會有選擇地注意,記憶那些我們感興趣的、對我們重要的訊息,而遺忘掉那些對我們不重要的訊息,這叫選擇性遺忘。所以,當我們說「我忘了」時,這是選擇性遺忘,此時對方的潛意識裡馬上會接收到這樣的訊息—對於我重要的東西你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所以,我們不該說「我忘了」,這只是藉口,而應該說:「我忘記它,因為它現在對我並不太重要。」大多數人把自己的需求看得很重要,如果我們也能花一些時間去關心別人的需求的話,生活中的衝突、誤解等就會變少,理解、寬容、信任則會增強。生活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我別無選擇
「除了離婚,我別無選擇。你看看他,誰家的老公像他這樣。」
「除了忍氣吞聲,我別無選擇,別忘了他是我的老闆啊。」
這些話的大體意思都是—除了這麼做,我還能怎麼做?我別無選擇。事實上,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而且都在做選擇。即使你別無選擇,你也在做選擇,你選擇了「放棄選擇」。其實在大多數時候,人們並非別無選擇,在他們的內心裡是知道應該怎麼做的。比如,那個抱怨丈夫的女人內心裡知道,她應該向丈夫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然後找張紙把她理想中的好丈夫標準寫下來,並坐下來和丈夫心平氣和地溝通。
但是她缺乏這樣做的勇氣。於是她說別無選擇,這樣她就可以遠離麻煩了。很明顯,這是在逃避責任。
同樣,那位抱怨老闆的員工也並非別無選擇,在他的內心深處知道應該怎麼做,比如以適當的方式向老闆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等等,但是他對自己缺乏勇氣、缺乏真誠,於是他借「我別無選擇」來逃避責任。所以,是他們自己選擇了「別無選擇」,就不該責怪他人。
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有選擇的自由,也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五、我不能這樣做
日常生活中常會聽到有人說:「我不能這樣做。」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一般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在某些時候對於某些事,他們無權採取行動。或者這些事違背了個人原則、道德原則或是違法的,所以他們說:「我不能這樣做。」
第二種情況是:他們有權這樣做,這些事也不違背個人原則或道德原則等。但是他們之所以說「我不能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缺乏迎接挑戰、承擔責任的勇氣。所以,「我不能」只是一個藉口,實際上他們是在說:「我沒有能力做這個,我怕自己做不到。」
第三種情況是:有時說「我不能」其實是想說「我不想」。常有人對我講「我不能戒掉菸」、「我不能與老闆溝通」。實際上他們是在說,他們需要那樣做,但是他們沒有行動的欲望。當我們對別人或自己說「我不能」時,要仔細考慮一下,我們說的是「我不能」還是「我不想」,要對自己誠實,要分清自己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然後負責任地表達。
六、我控制不住
我們常會責怪自己的脾氣、性格,責怪周圍環境。我們常說「我就是控制不住」、「我又那麼做了」。這樣的事情,常會發生在雙方產生衝突而爭吵時。比如正在吵架的夫妻,他們在暴怒之下失去了控制,這時妻子的手機響了,是朋友打來,令人驚訝的是,妻子用甜美的、平靜的聲音跟朋友愉快地聊天。幾分鐘後,她告訴朋友正在忙另外一件事,於是掛斷電話,繼續跟丈夫吵。他們失去控制了嗎?根本沒有。他們只是想透過說「我控制不住」來把責任推到某個似乎不可控制的因素上,聲稱「我控制不住」只是推卸責任的藉口而已。
七、我等等看
在生活中,我們為了作出正確的決定,有時需要「等等看」來把握事物的全貌,以作出正確的決定,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的人說「我等等看」時,所抱的心態卻是在扮演一個多疑的旁觀者角色。他們不對某個特定工作或某段人際關係給予支持和投入,以此來逃避責任,他們只是想尋找錯誤和缺點。你知道,當一個人以「找毛病」為出發點,專注地去找毛病時,他們幾乎總能找到。於是,當事態陷入僵局時,他們會得意地說:「你看看,我早就說過,會發生這樣的事嘛。」其實,他們很少能遇到滿意的結果,因為他們很少負責任地去投入或給予支持,而把讓事情取得成功看成是「別人的責任」。事實上,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是很想投入的,但是,他們之所以選擇「等等看」,是因為缺乏承擔責任的勇氣。
八、我不知道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們確實有許多不知道的東西,這是事實。但有的人說「我不知道」,卻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例如,我出差到外地,由於人生地不熟,向當地人問路時,曾有多次還沒等我說完,對方就說:「我不知道。」很明顯,他不是不知道,而是怕麻煩,才以此為藉口。當我們不想做某事、不想解決一些問題時,即使我們心裡知道,也會說「不知道」來擺脫麻煩。
這種情況在人際關係中也常會發生。例如丈夫說:「我真的不知道她居然會離開我。」他肯定對妻子的離開有所覺察,比如妻子曾說過什麼等。當我們不想解決某些問題時,我們會以「我不知道」為藉口來逃避責任。
對於常說「我不知道」的人,可以用NLP中的一個簡單技巧問他們:「假設你知道的話,你會怎麼做?」這時你會發現那些剛剛說「我不知道」的人,會告訴你很多可供選擇的答案。
九、沒人告訴過我
常聽到有人這樣抱怨他們的伴侶、同事或合作夥伴:「他沒告訴我,我怎麼能知道!」「他從不告訴我他對我所作事情的看法。」「他沒告訴過我,哪些是我應該掌握的東西。」他們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回饋不足。抱怨回饋不足,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這是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人際關係、你自己的工作,你要對自己負起責任,所以你應該採取主動,去問你的老闆、同事、合作夥伴,主動向他們了解回饋訊息,這是你的責任,而不是別人的責任。
如果你不知道老闆如何看待你的工作,你要主動承擔詢問的責任;如果你不清楚伴侶對你的看法,你要主動承擔詢問的責任。要與你的老闆、夥伴、伴侶頻繁地溝通,及時地、主動地掌握回饋訊息,這是你的責任。要在問題還小時迅速解決,不要等到問題大到無法收拾時才去解決。從現在開始,要養成這個習慣—主動了解你需要的訊息,而不是坐等結果。
十、我就是這樣
「別人為什麼不認真點?」
「這種事為什麼落到我頭上?」
「為什麼他們要為難我,讓我沒辦法好好做事?」一個負責任的、有效的問題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 以「什麼」和「該如何」兩個詞來發問,而不是用「為什麼」、「什麼時候」或「誰」來發問。
‧ 在問題中包含「我」在內,而不只是包含「他」、「他們」、「你」或「你們」。
‧ 把問題的中心詞放在動詞上,也就是放在行動上。
符合這些條件的問題有:
「我今天該如何把份內工作做得更好?」
「我能做什麼來改善現狀?」
但有些問題雖然符合以上條件,卻不符合負責任的基本精神,如:
「我該如何來改變你?」
「我該如何來逃避責任?」
「我今天可以怪誰?」
當我們對自己人生的快樂和幸福負起責任時,就必須要考慮,如何做才是最有效、最持久的?最有效最持久的改變是:由內至外,內外一致。也就是說從上至下全面關注NLP思考邏輯層次的各個層面—精神、身分、信念/價值觀、能力、行為、環境。
本書接下來會對以上各個層面詳細論述。下一章,先從個人的最高層面—身分開始。
---本文摘自《你還要躲一輩子嗎?:喚醒沉睡心靈,成就夢想人生》一書,所以文化
作者簡介
何常明
NLPSKY國際研究傳播機構董事,致力於心理學及NLP的研究。每年花在研究上的時間不少於1000小時,是一位卓越的培訓師,曾為美國友邦保險、中國移動、日立電梯、安麗等多家企業及學員提供培訓、輔導,並應邀到北京、復旦等知名大學院校演講。
NLP自問世起便深獲各界青睞與推廣,全球排名前500強企業中,有超過一半引進NLP訓練並取得成果。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及其團隊、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作者史賓塞.強森、《心靈雞湯》作者傑克.坎菲爾、《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勃特.清崎等,都曾從NLP中受益,為此曾被美國《時代雜誌》譽為「20世紀人類最重要、最有效的知識」。
主要講授課程包括:「NLP壓力情緒管理」、「持續成長之道」等。
著有《8分鐘給心沖個涼》、《管好時間做對事》、《改寫人生》等暢銷書。
本書《你還要躲一輩子嗎?》是其集大成之作。
【本文出處。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