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需要道德,但不能只有道德 ]
.
歷史上,道德講最多的時代,就是人性格最扭曲的時代,例如東漢。
.
東漢有一種制度叫「舉孝廉」,是由西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所倡議,後被漢武帝採納施行,一施行就是好幾百年。
.
什麼是「舉孝廉」?簡單說,無論你是無名老百姓,或是基層公務員,只要你夠孝順父母、品行端正,你就有機會被薦舉為官。當然,聽起來這制度不太公平客觀,畢竟孝順與否很難量化,所以這樣的孝廉為官,中獎率不算太高,約莫是20萬人才有1人,甚至到了東漢,還得年滿40歲才有資格成為候選人。
.
基本上,這制度原本是好意鼓勵大家都來崇尚道德,都來孝順父母親,但從西漢到東漢幾百年的傳承後,整個就走偏了,讓許多人崇尚的都是表面的道德,而不是真實的道德。
.
舉個例子,東漢時期青州境內,出了一個聞名天下的孝子叫趙宣,當時的法律規定,爸媽往生要守喪三年,結果你知道這仁兄幫自己爸媽守喪多久?20多年!而且,一般人服喪,是在爸媽的墳墓邊蓋個小茅屋,住在裡頭守孝,結果這趙宣竟然是直接住在墳墓裡(註1)!實在太令人瞠目結舌!
.
註1 (那墳墓跟現在的不一樣,是比較像金庸小說古墓派那種較大型的洞穴概念)
.
試想一下,一個人住在幽幽暗暗的墳墓裡20多年,這種事情不管哪個朝代,都肯定是超級大新聞,也因此趙宣的名氣相當大,甚至中央與地方政府還給了他一堆獎,一堆褒揚,身上背的榮譽不計其數。然而後來人們才知道,這趙宣其實根本只是很會演而已,他竟然能在這墳墓裡尋歡作樂,還前後生了五個小孩,這才真正戳破了趙宣噁心的假面具。
.
這種案例當然很極端,但你卻也能從中看出,「舉孝廉」這制度玩了幾百年後,人民對道德的崇尚固然很高,卻也禁錮了每個人的思想與自由,甚至扭曲了人格,使得真正的道德無法彰顯,反倒像是鼓勵了大家都來演,演得最好就有機會被表揚、薦舉為官,這不成了劣幣逐良幣的制度?無怪乎<<�抱朴子>>記錄了當時東漢的一首兒歌說:「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就是在說明這種矛盾而詭異的現象。
.
回到現代來說,目前的台灣某些社會現象,就充斥類似這種扭曲的評判標準,彷彿我們要的都是道德聖人,而嫌棄有才能的人一樣。近期最典型案例,莫過於立委洪慈庸被拍到跟台中市新聞局長出遊的畫面一事。
.
當媒體披露兩人同遊新加坡的消息後,部分社會輿論群起攻之。有些人批評她,身為一個新人國會議員怎麼可以不趕快用功,還趁休假跑去玩,根本失格;有些人則說,她靠弟弟的悲情選上國會議員,結果就開始貪圖享樂,根本是雙面人;另有些人更說,一個女孩不懂潔身自愛,還沒結婚就跟人單獨出國遊玩,簡直不知羞恥。
.
看到這些評論,我還真以為自己不是身處民主時代,而是東漢那腐敗的封建時代。
.
原來,我們對一個國會議員的要求,不是看重在國會的專業問政表現,而是她不能趁假日出去休憩,單身一人不能有自由的交友空間,男女授受不親不能單獨跟異性出去,否則就是不懂潔身自愛,就是不知羞恥。
.
台灣社會若總是用「道德價值」凌駕「專業價值」,我們就會不停出現偽善的政客,是很會演戲卻毫無治國才能的政客,是高舉道德大旗批判別人結果自己私下吃相難看的政客,如同東漢時代出現趙宣這種偽君子一樣。
.
人無完人,我們不應用一個小問題,就擴及到這個人整個都有問題,這樣的推論既不公平,也不真實;更何況,有些所謂的「道德瑕疵」,可能是被抹黑,也可能是被媒體刻意選定某種角度後放大下的結果,根本不是真正的瑕疵。
.
個人以為,我們需要道德,但不能只講道德。評判一個人,我們應先以他在某個位置上的表現,是否恰如其分做到他應該做的事,是否盡了他專業上的本分,接著才是用道德的角度去檢視。這標準尤其適用於政治人物,因為他們是公僕,有需要為人民服務的義務。我個人寧可接受一個有瑕疵、有缺點、有爭議,但治國才華出眾的政治人物,也不想看到口口聲聲喊道德卻毫無建樹的政客。
.
相同議題的延伸,一個非營利組織的執行長年薪百萬恰不恰當?一個教會的牧師開著進口跑車適不適宜?一個志工戴著百萬精品名錶去募款救濟貧弱是否合乎觀感?以我個人的標準來看皆一致,就是看他在那個位置上是否能扮演好角色,是否能用他的專業在那個位置上發揮價值,如此而已。
.
我們的社會需要學習創業人的思維,看重的不是「成本」本身,不是金錢多寡,而是「轉換效率」。做同樣一件事,花1塊錢跟花10塊錢,一般人會說那當然只要花1塊錢就好,因為成本比較低;但如果花1塊錢得到2塊錢,可是花10塊錢可以得到1000塊,那我們就應該花10塊錢,才是更符合經濟效益的思維。
.
這就是重視專業,重視實質價值,而不是只看表面的思維。
.
台灣社會需要多一點這樣的價值觀,而不是只看膚淺的數字、媒體的偏頗報導、名嘴的特定立場,那對於做事情的人永遠不公平。我們應該將重心回歸專業,回歸某些人在特定位置上的貢獻,而不是去斤斤計較他有沒有出去玩?吃一頓飯花多少錢?是否又不小心失言罵了髒話?那真的不是最要緊的事。
.
社會要進步,就需要先建立對正確事情的判斷力與價值觀。建設上的思維一定要務實而非務虛,台灣才看得見改革的希望,未來才有可能一點一滴美好。
【本文出處。《歡迎按讚加入「光明頂創育智庫」粉絲行列 www.facebook.com/ideaxtw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