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想》渥雷‧索因卡:倫敦的紅色電話亭
假若有一天,不同膚色的人、不同民族之間,都能一樣友善與好客,才有機會認識自己,也認識他人。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渥雷‧索因卡本篇介紹的詩〈電話交談〉是一首與膚色有關的詩,他也是第一位獲得此項殊榮的非洲人。
▲渥雷‧索因卡
索因卡出生於1934年,出生地是奈及利亞西南方奧貢州的省會奧貝爾庫塔,距離幾內亞灣不遠。當時,奈及利亞由英國統治。
索因卡的父親是英國國教的牧師,也是奧貝爾庫塔區聖彼得小學的校長;母親從商,擁有一間小店鋪,積極參與女性團體與政治活動。索因卡先在奧貝爾庫塔接受完整教育,大學主修英國文學,也學習希臘語及西洋歷史。1953∼1954年間,他在依巴丹大學就讀時,開始撰寫廣播劇《凱菲的生日凶兆》,並於奈及利亞廣播公司播送。
1954∼1957年,索因卡前往英國的里茲大學主修英國文學。畢業之後續留里茲,希望能更深入研究西
方戲劇,運用西方戲劇技巧融合自身文化傳統,創造出更新的作品。
1958年, 索因卡出版《沼澤地的居民》,翌年推出《獅子與寶石》,深受讀者喜愛。之後移居倫敦,繼續創作,擔任皇家宮廷戲院的戲劇研究編寫員。
▲奈及利亞在非洲西部,屬於西非
奈及利亞於1960年脫離英國政權而獨立,索因卡正好獲得一筆獎學金,回到祖國學習非洲戲劇,也在依巴丹等大學教授文學與戲劇。他同時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抨擊聯邦政府刻意竄改選舉結果。此舉引起執政黨極度不滿,於是羅織罪名將他逮捕入獄。獄中兩年,索因卡開始專注寫詩,出獄之後集結成冊,即為《獄中詩抄》。
年紀輕輕的索因卡有很清楚的創作方向,創作目標也相當明確,早已經設定了新穎的創作視角:將歐洲古典的戲劇理論結合非洲傳統的尤汝巴文化,開創全新的戲劇路線。他的創作能量高漲,《沼澤地的居民》和《獅子與寶石》都能在家鄉的依巴丹劇院上演,掌聲不斷,這對於一個才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來說,是非凡卓越的表現。 顯然,膚色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夢想與努力才決定了他的未來。
〈電話交談〉這首短詩撰寫於索因卡寓居英國期間(大約1958年),描述透過公用電話與未曾謀面的房東太太溝通租賃的過程,展開了一段關於膚色的辯論,提醒著每個人「膚色與人的內在沒有任何因果關係」。假若在看見顏色之時即不加思索地評價,不只彰顯自己受到膚色價值制約,還可能因為這樣的淺見反遭汙辱。
詩,常常讓人有距離感,更何況英詩,但只要把詩還原成故事,把濃縮的文字放回詩人寫作當下的情境或心情裡,自然能夠輕易地解開這些文字之間隱藏的涵義。而且因為索因卡擅長使用戲劇技巧,於是閱讀〈電話交談〉就沒想像中的困難。詩中的對話非常鮮明,只要先進入這首詩撰寫的時空環境,就很容易明白故事的內容,還有隱藏的批評與暗諷。
本文節錄:【詩想:看見邊緣世界的戰爭、種族與風土】一書
精鍊的文字裡有多元的世界
讀一首詩,放眼看見邊緣國家與種族,視角從此遼闊
書中談到的三首詩選精選自奈及利亞、印度和庫德爾族知名詩人的代表作品;涉及國家與族裔、膚色與種族、市集與文創、戰爭與和平等。
閱讀本書,彷彿看三篇動人的小說。隨著每首詩,悠遊於不同的文化與歷史,跟著詩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思索世界議題。
第一位詩人是庫德斯坦的秋曼.哈帝(Choman Hardi),她的詩集就是戰地人生的縮影,透過其詩作看見庫德爾族人戰亂中的離散、初戀、人生方向的取捨抉擇,以及如何重建家國的堅毅。
第二位詩人是的奈及利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渥雷.索因卡(Wole Soyinka),以理性有禮又機智幽默的方式,帶領我們思考種族歧視的問題。
第三位詩人是印度的莎拉金妮.奈都(Sarojini Naidu),以仿若歌謠的詩句描述二十世紀初的海德拉巴市集,引領讀者深入印度多樣風土與文化。
每一首詩都是一個世界,也是一個觀看的窗口。
每個故事都講述一段歷史,也根植於一片土地。
於是,讀詩可以徹底認識邊緣國度的土地氣候、民族的生活習俗、人情倫常,還有他們的歷史、信仰與希望。
【本文出處。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