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分享了她的故事:「從小我的媽媽就很喜歡拿我跟我姐姐作比較。她常常跟親戚朋友說『姐姐遺傳了爸爸媽媽全部好的地方,而妹妹卻遺傳了父母不好的地方。』有時候甚至會直接跟我說:『你長得不漂亮,又不聰明,再不用功一點以後怎麼辦?』每次聽到這些話,我心裡都會感到很難過,總會看著鏡子問自己:『我有那麼糟糕嗎? 難道我不是你們生的嗎? 為什麼要對我那麼不公平?』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嘗試用很多不同的方法去證明我不是那麼糟糕的一個人:我悉心的打扮我自己;努力的做到最好;我武裝成驕傲的樣子。我一度認為我真的成功了,我以為我不會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但是每當我遇到挫折時,媽媽的那一句:『你長得不漂亮,又不聰明...』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裡。原來我一直沒辦法擺脫父母對我的評價和否定,我辛苦建立的自信心,一瞬間瓦解了!」
你有沒有跟小孩說過「你好笨喔」、「胖死了」、「怎麼連這個都不會」、「你是聽不懂人話嗎」等等的話呢?「最愛的人,傷我最深」這一句話說得真沒錯。我們往往會認為對著最親近的人就可以毫無保留、不修飾的把心裡的話說出來。特別對於小孩,我們很容易會忽略了對他們的尊重,漠視了他們的自尊心,而說出很多批評、羞辱、否定、或嘲弄的話。有些父母會因為一時氣憤而對小孩說出難聽的話,有些認為批評小孩是為了警惕他們,而更多的父母卻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傷害了小孩都不知道。
根據路透社 (Reuters) 的報導,研究發現常常被父母批評、羞辱、或威脅等言語傷害的小孩,長大後會比較容易焦慮、或憂鬱。儘管其中一位父母對小孩表達充分的愛,但是也沒辦法彌補小孩心裡的創傷。對於小孩,父母就是他們的全部,是他們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如果連父母都用言語傷害他們,他們長大後又怎樣去相信別人呢? 況且,我們千萬不要輕忽語言暴力對小孩的影響力,它不只會打擊小孩的自尊心,而且會深深地在小孩心裡打上一個烙印。
開玩笑前,先想想小孩的感受
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不會故意用言語來傷害小孩,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想要跟小孩開個小玩笑而已,「你媽媽不要你了!」「你是從垃圾桶撿回來的!」這些很多大人都喜歡說的玩笑話,曾經也困擾了我很久。對於年幼的小孩,似懂非懂的,根本分不清楚大人那一句話是真的,那一句話是假的。雖然長大後我們都了解這些只是父母的玩笑話,但是當被罵或是跟父母鬧得不愉快時,很容易就會把「從垃圾桶撿回來」,「父母不愛我」,「被罵」聯想起來,畫成等號。可怕的是,當「不被愛」的念頭出現後,它就會在我們的心裡生根,再也很難被拔出來。特別對於個性敏感的小孩,很容易便會使他們變得自卑、和沒自信。難道我們就連一點點玩笑話都不可以跟小孩說嗎? 這樣未免太苛刻了吧!其實當父母也不用那麼步步為營,只要我們多關心小孩,多傾聽小孩的心聲,多了解他們的個性,在開玩笑前,先想一想小孩的感受,其實也不是很難的事。尊重別人的感受本來就是為人的道理,對待小孩也一樣。
我也曾經自以為幽默的,不小心傷害了小孩的感受。我的小孩一出生皮膚就比一般的小孩黑。我們常常會開玩笑的說他是「印度王子」。有時候,小孩也會調侃自己說自己是「印度王子」。直到有一天,我跟小孩聊天時問他說:「你有沒有不滿意自己的地方?」他想了一想說:「覺得自己的皮膚太黑了。」在那一剎我才知道原來小孩那麼介意自己的膚色;我們平常隨意的開玩笑,對他來說卻是一種傷害。我感到很愧疚,連忙跟他解釋說:「對不起,我不知道你會不喜歡。其實媽媽是因為看你長得帥帥的,皮膚又黑黑的,所以才會叫你『印度王子』。其實皮膚黑黑的並沒有什麼不好,看起來更陽光、更健康。」在這個事件裡,我很慶幸我有跟小孩保持聊天的習慣,所以我可以更了解他的感受。而且我發現原來小孩對我們說話的口氣非常的敏感,儘管我們都沒有說什麼不好聽的話,但是他們可以從我們的口氣中察覺到「嘲弄」的意味,而這一種帶有「嘲弄」意味的玩笑話,對小孩來說就是一種否定。小孩會因為我們的嘲笑而開始介意本來不在意的事情。
「以愛為名」?
而另一種父母很常會在不自覺中傷害到小孩的話語就是「以愛為名」的批評。 「小孩很高興的拿著 98 分的成績單給爸爸看,但是爸爸看了後,不只沒有稱讚他,反而批評他沒有盡全力,責怪他沒有拿到滿分。」 「爸爸因為擔心小孩會仗著自己有一點小聰明而變得驕傲,所以常常會故意說小孩『笨』、『沒用』、『膽小』,藉此來削減他的傲氣。」 「媽媽擔心小孩體重過重,所以常常跟小孩說:『你胖死了,還吃!』」 有些父母會認為,小孩需要被鞭策,才會成長;他們會故意的批評、貶低、或否定小孩;認為這樣做是為他們好。
※完整內容請見《父母的話威力大,一不小心就傷了小孩的自尊心》;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in媽咪 育兒新知》官方網站;《in媽咪》官方粉絲團。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延伸閱讀】
「立即訂閱in媽咪電子報,精選育兒新知隨時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