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日本建築師——塚本由晴與貝島桃代
塚本由晴(Tsukamoto Yoshiharu)與貝島桃代(Kaijima Momoyo)夫婦1992年在東京成立了建築工作室Atelier Bow-Wow(汪工房/犬吠工作室),對城市發展有著極入微的觀察,以「Pet Architecture」著稱,在受限、擠壓的零碎東京街道巷弄中發掘或蓋起一棟棟窄小卻如寵物般友善的微型建築。
皆於東京工業大學博士畢業的兩人,先後於哈佛大學GSD擔任客座講師,目前也在日本的大學內任教,教研經驗非常豐富,對於「建築行為學」(Architectural Behaviorology)有精闢生動的見解,他們認為建築樣貌的時代變遷跟城市發展及自然環境、人的行為習慣有著緊密的關係,將時間拉長來看,建築也隨著一個世代一個世代在改變著,充滿生命力。Atelier Bow-Wow在TOTO及YKK品牌的邀請下,於九月底來台演說此一專題。
身為細膩的城市觀察者,塚本由晴與貝島桃代到世界各國都細細品味著每一個城市的在地文化特色,除了欣賞當地特有的建築,從中觀察歷史演進外,尤其喜歡在公共場域中感受居住者的生活細節,如劇院、運動場、市場、博物館、住宅社區,或從食物及料理中體會居民「最舒適愉快」的生活型態,唯有透過使用者的行為才能讓所處的空間更富活力,因此他們喜歡構築鼓勵人們相互交流的場所—「Micro Public Space 」,來回應對每一個城市的觀察。如2002年兩人為上海雙年展(Shanghai Biennale)設計的「Furnicycle」,他們在當時的上海發現兩個有趣的現象,一是當地居民都會將桌椅家具擺在門外的人行道上,另一個特色就是數量相當可觀的腳踏車在路上穿梭,因此四台結合「家具」與「腳踏車」的Furnicycle三輪車便誕生了,當中結合了椅子、桌子,甚至還有一張床板。
又譬如今年他們與Dertien12合作,在比利時Bruges市建構的「Canal Swimmer's Club」漂浮船塢,有「北方威尼斯」之稱的Bruges市內有許多運河,Atelier Bow-Wow的漂浮船塢就建在Spinolarei-Potterierei和Sint-Annarei兩運河的交匯處,塚本由晴解說道:「Bruges市的人口並不多,走在街上可能觀光客比居民還多,我們觀察到當地缺少讓居民交流的公共空間,剛好這條運河因為水質改善的緣故於今年重新開放游泳,在今年以前,這條運河禁止游泳了40年,40年前曾在這裡游泳的年輕人如今大約都五、六十歲了,我們在這裡搭建一個漂浮平台,讓人們重新回來這裡聚集,舉辦活動,祖父母可與他們的子女及孫子女一同分享40年前的回憶。這漂浮平台在夏季開放直到10月中左右,反應非常好,市府有意未來每年夏季都恢復這個場所。」
塚本由晴表示,20世紀以前,亞洲建築的設計普遍都非常傳統且制式,像是學校、博物館、市政廳……等機構,建築與建築內的活動及使用者的關係是被制式設計的,三者間最自然、最不經設計的行為往往被忽略。而他們覺得這自由、自然的互動回應才是動人且有趣的,所以夫婦倆人喜歡在設計之中找回這些不做作的部分。在接觸每一個新的案件時,Atelier Bow-Wow會經過開放且反覆的討論,定調「此建築的意義」是最重要的開端。
對於現居的城市東京,他們有著更深刻細膩的觀察,其早年鉅細靡遺的圖解著作《Made of Tokyo》、《Pet Architecture》,儼然是東京城市發展的重要參考書。兩人於訪談時提及,二戰後的東京經濟蕭條、缺乏自信,房子由居民自己興建,並不是一個經過規畫的城市,各式各樣的平房矮屋交織成一片獨特的城市景觀。隨著時間演進及現代化的過程,也許是為了開闢一條道路、或是在課高稅的政策之下,東京人持有的土地逐漸出現許多怪異形狀的畸零地,三角形、梯形,最常見的便是「狹長」狀的建造基地,Atelier Bow-Wow長期關注這個現象,成為在畸零地建造Pet Architecture的專家。在小建築中創造開放連續的空間,盡量不用實體的牆面隔板來分割,注重「窗戶」及「屋頂」的設計,窗是與「光」和「風」的互動,屋頂是與「雨」和「水」的接觸。
據他們觀察,建築景觀的變化周期約為30年,即發生在世代與世代交替時,而現在的東京已發展至戰後第四代,問及最適合現今第四代東京的房子會是什麼模樣呢?塚本由晴認真的思考後說:「17世紀時日本的傳統房屋『Machiya』(町屋),大都出現在西部地區如京都。Machiya的建築佈局就是窄長形的,這是日本相當優雅且具智慧的建築類型,不同功能的空間中穿插著小花園植栽,可惜它逐漸消失,我們希望將改良後的Machiya—『4th Generation House』重新介紹給現在的東京。」貝島桃代補充道:「Machiya的特色是一個『複合式』建築,它結合了『店鋪』和『住家』的機能。當住家只是住家時,它就變成了一個封閉的空間,而當店鋪和住家的機能結合時,建築與街道、鄰居便有了開放互動的關係。現在東京的生活形態多為小家庭且成立個人工作室,因此Machiya相當符合21世紀的生活需求,可與各種商業型態作融合。」Atelier Bow-Wow也認為,「Machiya」建築類型可供全球地窄人稠的都會區參考。
夫婦倆人談及建築以外的事時也露出輕鬆的一面,日常生活中負責準備早餐的塚本由晴開玩笑說,「可惜我在25歲時已經選擇了建築系,不然我可能是個厲害的壽司師傅。」貝島桃代回應說,「小時候驚嘆考古可以從一塊石頭分析出許多歷史線索,也曾想過當一位考古學家。」另一志願是連塚本由晴也感到驚訝的幼稚園老師。(笑)
撰文/黃培寧 攝影/Louis
圖文提供/CONDE當代設計雜誌 第2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