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曾問我,以前孩子坐車都沒事,但現在上車差不多半小時,就常常會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這就是暈車,但為何以前不會呢?
為何會暈車?
暈車產生的原因是和耳朵裡的內耳前庭系統有關,在醫學上這樣的症狀我們稱之為「動暈症(motion sickness)」,幾乎所有人都可能會發生,只是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刺激量或是症狀程度的差異而已,它相當複雜,整個神經機制至今科學家們仍無法完全解釋清楚。
「動暈症」常發生於搭乘汽車、火車、飛機或船的時候,但其實它也會發生在虛擬實境中,例如看3D 電影、立體電影甚至玩電玩,又稱為「模擬動暈症(simulator sickness)」。
「動暈症」一開始可能會感到不安而開始盜汗、口水增多、臉色蒼白,進而頭昏眼花,接著很快就會感到噁心甚至嘔吐。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可能不會表示,所以當爸爸媽媽看到本來精神很好的孩子,漸漸異常安靜、面色蒼白、或是出現哭鬧不止、煩躁不安⋯⋯等現象,就可能是孩子暈車了。
症狀消退的時間每個人也不一樣,並不是下車症狀就會消失,有些人甚至會持續到36 ∼ 72 小時。另外「動暈症」也常出現另一症狀「倦怠症(sopite syndrome)」,打呵欠、沒精神、易怒⋯⋯等,這樣的症狀也是可能持續幾小時或幾天。
暈車問題幾乎不會發生在2 歲以下的嬰幼兒,這是因為他們在旅途中大多是採平躺的姿勢,另外也因為他們年紀小,大腦比較不是採用視覺訊息來作空間定向。而最常發生的年紀是2 ∼ 12 歲,通常症狀也較嚴重,這是因為:一. 整個前庭與視覺訊息的整合到青春期之後才會越趨成熟,所以在這之前會對這種感官衝突較敏感,症狀也較嚴重。二. 由於交通部規定,12 歲以下兒童須乘坐於後座,4 歲以下兒童需坐於後座的安全座椅上,孩子看不到前面車子的前進方向,感官衝突自然容易產生。
10 大減緩動暈症的方法
- 出發前要有自然新鮮飲食:
吃得太飽、太油膩或喝太多的液體食物,例如牛奶,尤其很多爸媽喜歡讓孩子在車上喝奶,或早餐只喝奶就出發,這樣都會加重暈車時的症狀。當然不吃餓肚子也不行,但別因此就吃些零食餅乾來充飢,因為太多加工製品、人工添加物也都會讓症狀更嚴重。長途旅行可以在途中給孩子吃些自然新鮮的食物,例如水果或較清淡的麵包、饅頭。
- 前一晚有個充足的睡眠:
根據研究,睡眠不足會讓「動暈症」更加嚴重,因此別忘了旅行前一晚,讓孩子有個充足的睡眠。
- 坐在視野清楚或搖晃較不劇烈的位置:
一般轎車,會建議孩子的安全座椅設在車子的右後座,並且將右前座儘量打平,讓孩子能夠看前方車子行駛的方向,尤其是看遠處。如果是坐遊覽車,則建議坐在靠前輪的位置;搭乘飛機,則建議坐在機翼附近,比較不顛簸。
- 座椅儘量傾斜:
平躺會減少動暈症的發生
5. 減少頭部動作
利用枕頭或頭靠減少頭部不必要的動作,也能減緩動暈症發生。
6. 避免在旅程中看書或看電視玩遊戲:
這會加劇動暈症的症狀。
7. 車內保持空氣清新:開窗或使用空調、避免過於悶熱,也都能降低頭暈、噁心的程度。
8. 保持冷靜
孩子發生動暈症時,通常會焦躁不安或哭鬧,儘量讓孩子保持平靜,甚至睡一覺吧!
9. 感覺統合:
既然動暈症的發生與前庭系統有關,只要前庭系統的適應性好些,動暈症的嚴重程度就會降低,但要注意,前庭是一個含括三個向度的感受器,所以如果只有盪鞦韆、溜滑梯,是不夠的唷!像頭低腳高的活動或是自轉的活動,也都應該加入。另外活動設計是針對前庭視覺整合這更佳,例如邊踢球邊跑步、邊盪鞦韆邊擲準等。
10. 薑以及穴位按摩:
成人研究顯示,在旅行前服用一些薑可以減緩「動暈症」的發生;而按壓內關穴,也有研究證實其效果,只是似乎不見得人人見效。只不過這些研究目前都尚未在孩子身上試驗。
提醒各位爸媽,雖然成人處理動暈症可以服用暈車藥,但因為大多數的暈車藥多是針對成人研究,所以孩子的症狀真的很嚴重時,務必要先與兒科醫師討論是否用藥。另外由於科技進步,單純由視覺刺激所引起的動暈症也跟著產生(模擬動暈症),再加上產生動暈症後,症狀消失的時間是因人而異,甚至可能會影響學習效率,因此建議少讓孩子長時間接觸3D 電影或電玩!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跟著王宏哲,早期教育so easy!:0~3歲Baby聰明帶的84個技巧 【影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