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感情比拿冠軍重要
‧紀律問題通常是感情問題。
‧溝通問題通常源自感情議題。
‧親子之間缺乏了解,通常是因為感情的根基有了不少裂痕。
‧孩子會變是因為感情,不是因為你行使權威。
‧一旦沒有感情,小問題也會變成大麻煩。
‧如果感情已不復存在,衝突會使兩人化友為敵;如果感情深厚,衝突很快就能化解。
‧想要彼此身上學得道理,最好透過兩人之間搭起的情感橋樑來傳授。
‧沒有連結感情的家規,通常會引起反叛。
‧有感情融入其中,才能充分認識智慧。
無庸置疑的是,不管你的孩子是準備步入青春期,還是已經在慘綠年少中痛苦掙扎,你們之間的感情,對他們如何存活、對你如何保持精神健全,都扮演了不只重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感情不是唯一重要的,但最重要的就是感情。
身為父母,你的獨特角色是……
整個地球有幾十億人口,但上帝偏偏選你做你孩子的父母。無論他是你的親生子女、領養子女、進入你生命的孫子孫女,或是住同一個社區的孩子,這番話都能成立。上帝讓你們的生命交錯,其背後的原因,做父母的可能永遠都無法參透。但這意味著你有獨到的見解、智慧、才華、技能和價值,可以傳授給孩子。在提供刺激、吸引力和娛樂保證的文化裡,做父母的很容易覺得自己無法匹敵。不過,孩子要的不僅止於那些耀眼浮華。人是照著上帝的形象做的,我們生而渴望有內在價值的事物,你的青少年子女也不例外。
各位爸爸,在你把女兒交付給她要跟著過下半輩子的男人之前,你很可能是她生命中的男人。你們之間的相處關係,將會勾勒她跟男人的相處典型,而且非常可能決定她和其他人的互動模式。媽媽的角色通常是把價值觀灌輸給孩子,爸爸則負責實踐那些價值觀。如果你對女兒漠不關心,她長大以後,仍然會記得那些你不聞不問所帶來的傷痕。
你有沒有想過,子女會不會淪成時下青少年文化的受害人之一?會不會擔心,雖然自己駕輕就熟地帶孩子走過了國小歲月,但在管教子女方面還是少了兩把刷子,無法游刃有餘地幫他們度過國高中時期?是不是覺得,子女的生活中可能發生了什麼事,但你被蒙在鼓裡,就像當初父母對你的生活管理一樣,不是凡事一把抓?
是不是感覺,自己再也無法真正了解子女,了解他的想法和夢想了?
這些問題會讓你稍許沉吟,對吧?不敢知道答案嗎?是不是在為可能發生的事擔憂?擔心你的孩子?是不是也一樣害怕那即將到來的暴風雨?
問題有種強大的力量,能使你跳脫框架思考,考量那些你不是為求安逸或出於習慣而緊抓不放的議題。它們能引發你思考,而在思考的過程中,你或許會仰賴人生中蒐集而來的資源回答其中某些問題,或許如果身邊有人能夠提供深刻見解、智慧,以及你理解外的知識,便從他們身上尋找答案。假如你接受了他們的諮商,或許能幫助你在人生的旅途中,解答那些答不上來的、不確定的疑問。那些一點一滴蒐集而來、從過去獲得的正確生活方式原則(智慧),以及身旁博學多聞的關係影響力,可以確保你不會誤入歧途。
而你的子女也和你一樣。
每個星期都有人問我,我是怎麼跟孩子溝通的。那就由我這個白鬍子爺爺來跟你說說,我是怎麼讓孩子跟我談話,而且百聊不厭的。我提問,但鮮少提供意見,而且答案給得相當謹慎。
現在,讓我來跟你細說分明。
提問的價值
「提問」在你跟子女建立長遠關係上,扮演著幾項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使孩子受到重視。你覺得正值青春期或快要踏進青春期的子女,在這重視表現、外表掛帥的世界需要體驗價值感嗎?如果你別無二心,只想純粹探詢孩子的生活,將會傳達一種在別人身上鮮少展現、千載難逢的興趣感。這應該會使青少年印象深刻,因為一個來自不同世界的人,願意走進他們的世界,並對他們的生活展現興趣,無論那種生活多麼積極陽光,或多混亂頹敗。
為了讓你青春期的子女感受這種價值,你的立場必須拿捏得宜,提問時別讓他們將問題解讀成:
‧另一種形式的審問,像是你想揭穿什麼不堪入耳的緋聞,或試圖找到他們做錯事的證據。
‧敷衍一問,只是為了給自己再次分享高見的機會。
‧打聽是為了蒐集情報資源,留待日後證明自己的論點。
‧企圖在他們的生活參一腳,在他們的「改頭換面清單」裡再添一筆改進事項。
‧明明在挖苦人,卻在句末加個問號,最後還是讓人嚐到批評的味道。
‧語帶責難地調查朋友的習慣、選擇和行為。
就算有時候你必須提問以達成我上述列的事項,那也得抓準時機、地點、機會,等青少年時期的子女有安全感了再說,而你的提問也要把重點放在了解孩子的心上,青少年會感受到你由衷真誠的關懷。什麼是真情,什麼是假意,他們都分辨得出來。
你應該由青少年子女給的答案,以及他們後續問你的問題中來提出問題。假如你肯花時間提問,聽到的會比你渴望的多,也可能聽到一些你不想知道的事。但我能向你保證:絕對不會有話題用完的情況發生。
我一般不會和諮商的青少年分享我的意見,除非對方要求──而這種情況少之又少。切記,提問的重點不是讓我們找到答案,而是讓他們找到答案。況且我認為青少年要是把我對某項主題所提出的意見再左思右想過,是不太可能奉為圭臬的。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他們自己想出來的意見才更至關緊要。我不希望孩子模仿或複製我的意見,我希望他們可以更進一步、更深一層發展自己的想法。這種溝通模式能開創更有趣的討論和呈現出五花八門的意見,最終確實會反映出我的影響,但並不盡然是我對特定議題或主題的感受。跟一群凡事跟你感受一致的人坐著聊天,那多沒意思啊?我還寧願跟鏡子說話咧。
因此,孩子如果投射出「嘿,我需要幫忙」的目光,我便知道出了什麼事。我通常會問:「你想聽答案?還是在問我的意見?」有時候對方會說:「都不要。」那我會回:「好。」有的時候青少年會說:「分享一下你的看法。」我多半是這麼回的:「我還不確定自己的想法……」這麼說並不表示我真的沒有頭緒,而是因為我不希望青少年停止去想自己的意見。而其實,我很少讓他們知道我的看法。
為什麼呢?因為我希望青少年能夠全心全意,不斷地詢問和探查。我希望他們持續思考,帶著學得的每項真理,想想在信仰與價值的發展中,該如何讓這些真理適得其所。我希望他們動腦想、動手做,不是由我裝出一副可以為他們解決一切的樣子。我希望他們自己想出答案,而不是犯懶,人家說什麼就照單全收。我希望他們能以自己的行為舉止為榮,而非以聽了誰說的話為傲。我希望他們能建立自己的思想與信念,而不是一味瓢竊。我想要指引他們走向真理,而非把真理一股腦兒地往他們腦裡灌。
你看出改變管教方式勢在必行了嗎?教誨應由訓話改為討論,並在討論中充分提問。
-------------
出色文化粉絲團:
https://facebook.com/goodpub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