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很多人說「我吃很少還是胖」其實是真的!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腎臟科科主任蕭景中強調,肥胖是病,絕對不是只有吃的多,而是與中樞神經傳導、荷爾蒙分泌甚至胰島素阻抗息息相關,而肥胖最怕引發糖尿病、腎臟病等共病,若認真節食與運動都無效,藥物介入絕對是必要的,因為只要體重下降10%以上能減少睡眠呼吸中止、脂肪肝等風險,下降15%至20%更能進一步緩解糖尿病。
一名年僅三十多歲的年輕女性就是活生生例子,身高170幾公分,體重卻逼近120公斤,早婚育子的她,嘗試各種中西醫減肥方式都失敗收場,自嘲「餐餐吃得沒比瘦子多」、「但就是喝水都會胖」,出現水腫情形至腎臟科門診就醫檢查時,不但驗出有糖尿病,還有蛋白尿,甚至因為體重壓迫,走路跛行,不得不考慮腰椎開刀。
蕭景中醫師說,打破傳統肥胖就是「懶惰病」、「愛吃病」的觀念,現代醫學已經認定肥胖是一種疾病,不該再被汙名化,它絕對不是只有吃的多,事實上,肥胖的成因與基因、環境都有關,從中樞神經、荷爾蒙、體內發炎、胰島素阻抗等環環相扣,而肥胖可說是萬病元凶,如果體重控制得好,不但血糖控制好,蛋白尿、慢性病都能一併改善。
舉該名女子為例,經評估後,決定自費使用俗稱「瘦瘦針」的新類型GLP-1藥物,反應出奇的好,用藥一陣子後,體重順利大掉30公斤,降至80公斤左右,外觀人變得自信不說,更直接的好處是,糖化血色素(HbA1c)從8降到5點多,蛋白尿也幾乎沒了,就連跛行問題都消失,讓蕭景中醫師直呼,這種效果是過去「不動手術、不切胃」就看不到的。
類似個案並非特例,土城醫院門診另有一名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的阿姨,因為血糖控制不佳,同樣調整打藥才獲得改善,HbA1c從8降到6左右,體重也一路從70幾公斤瘦到只剩50幾,還一度因為減重效果太好,嚇到親戚以為她瘦得像罹癌。
在病人掉入懸崖之前,拉他一把!蕭景中醫師強調,對於肥胖或過重者來說,即使沒有糖尿病,也可能潛藏心血管疾病及腎臟病風險,臨床常遇到減重失敗後病人放棄自我管理,形成惡性循環,這時候藥物介入很重要,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適時用藥達到血糖與體重控制並列的兩大目標,長遠來看反而幫健保省錢,病人也不會走到共病的階段。
蕭景中醫師指出,臨床數據顯示,若可以及時停止肥胖惡化,就能阻止疾病進程,比如說,體重下降15%至20%就能緩解糖尿病;只要大概下降10%就能減少睡眠呼吸中止、脂肪肝等風險;如果想要血糖變好、血壓變好,大概只要下降5%到10%的體重,這些已經是醫界看待慢性病病人預防的最新觀點。
蕭景中醫師說,目前新藥物的進展,也不是只有控糖、減重的好處,目前一些研究也看到它對心臟、腎臟也具有多重保護的效益,這對腎臟科醫師來講無疑也是好消息,因為誰也不希望這群糖尿病病人放久了之後就變我們的腎臟科洗腎病人。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同一種用藥,建議若有相關血糖、體重問題仍應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廣東屈公病首見燒來台灣! 中部40歲女佛山中招「落地隔天發燒、紅疹」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