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廣東省爆發屈公病疫情,累積病例已經超過7000例,疾管署昨(5)日調高旅遊警示至第二級,對此醫師姜冠宇點名,屈公病對於3族群容易產生威脅,除了後遺症外,還可能有極端案例出現。
姜冠宇在臉書粉專發文說明,屈公病其實並沒有登革熱那樣嚴重,登革熱盛行相對來說就有較高的重症率,至於屈公病則較容易對於小孩、孕婦及長者產生威脅,其中長者還可能出現慢性關節後遺症,有症狀都只能積極治療,沒有所謂的特效藥。
他強調,這系列病毒喜歡感染的特性有關於真皮成纖維細胞(最早感染複製);表皮樹突細胞(促成淋巴節感染),造成局部發紅、痛,也是之後全身病毒血症的起點;單核球/巨噬細胞、樹突細胞;肝細胞則可能導致發炎、倦怠或肝功能異常等全身症狀與發炎(IL-6、TNF-α),關鍵的致病部位為肌肉骨關節系統,另外則為滑膜成纖維細胞等,可能會造成突發、對稱而劇烈的關節痛與僵硬,時間恐持續數月,甚至可能數年,少部分會出現肌炎。
姜冠宇指出,屈公病與登革熱的病媒蚊皆為白線斑蚊及埃及斑蚊,因此倘若邊境管理沒做好,台灣就有盛行的潛力,任何疾病當總數太多就會出現一些極端案例,例如透過母胎介面或垂直傳播造成的新生兒重症、少數器官衰竭,或是嬰兒可見短暫色素沉著(Chik sign);還可能侵犯神經系統(神經膠細胞),讓新生兒或免疫力較弱者產生腦炎、癲癇或意識改變。
最後,他提醒民眾盡量不要去旅遊警示區,最重要的還是避免太多潛伏期患者入境,讓蚊子叮到,日常也須積極進行滅蚊工作,清除病媒蚊。
延伸閱讀: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