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一名八旬婦,去年上腹悶痛,以為是胃痛,連吃一個月胃藥,不見改善,家人覺得不對勁帶她就醫,發現二期胃腺癌,接受胃切除手術合併口服化療,原本恢復良好,但今年例行回診,又發現癌細胞,醫師追問,才知道患者自行停藥,導致復發,經調整並持續使用化療,目前病況穩定恢復中。
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患者去年發現胃癌後,接受半胃切除手術,術後持續口服化療,原本定期回診狀況穩定,未料,她因不耐化療副作用造成身體不適,自行停藥,今年初例行性回診時,在殘留的半顆胃發現癌細胞,證實復發「殘胃癌」。
吳明駿表示,胃癌目前是全球癌症死因第四位、癌症發生率第五位,在台灣也長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而切除胃部後的殘留胃組織再發現癌細胞的「殘胃癌」,佔所有胃癌約1%~3%,主要與腸液膽汁長時間逆流到胃部有關,由於很多人都有胃痛、胃食道逆流問題,所以經常被輕忽,導致一發現就已經是晚期胃癌。
醫師吳明駿認為,胃癌與遺傳基因、飲食習慣有關,提醒民眾應保持定時定量高纖飲食習慣,少吃醃漬類食物,養成規律生活作息與運動、並定期健康檢查。一旦出現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經治療未改善,應及早就醫檢查;另胃癌家族史或長期胃潰瘍等疾病患者,除定期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曾接受為切除手術者也應一年一次胃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吳明駿指出,國健署統計,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研究發現胃癌患者中有9成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健署為降低胃癌發生率,今年在17個縣市試辦胃癌公費篩檢計畫,並預計明年全面納入公費篩檢,成為國人第六項免費癌症篩檢項目,希望讓胃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死亡率。
吳明駿提醒,胃癌治療主要以內視鏡切除患部合併化療與標靶藥物為主,但很多患者因為受不了化療副作用自行停藥,就容易造成癌症復發,提醒患者出現副作用可與醫師討論換藥或減量降低副作用,耐心完成治療才能成功抗癌。(寇世菁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