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我們往往能敏銳地察覺到別人的問題,卻很少回過頭檢視自己的行為,以至於踩到他人的紅線也不自知。Mark Travers心理師日前在《富比世》(Forbes)撰文指出,誠實面對自身的問題能帶來真正的成長,這種自我反思需要勇敢直面弱點,但也不是要我們嚴厲地批評自己,而是要學會理解自己的行為是否會無意間對他人造成傷害。
1. 觀察自己如何處理衝突
Travers心理師表示,與他人產生衝突時經常會暴露一個人內心的不安,讓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啟動自我防衛機制,例如封閉自己、激烈反擊或轉移話題。一項2021年的研究針對405對情侶進行分析,並將他們的依附風格區分為焦慮型、迴避型和安全型。結果發現,焦慮型的人更傾向於採用讓衝突升級的策略,如大聲爭吵、責備或擴大分歧,導致關係滿意度下降。
而迴避型的人在衝突中容易退縮,拒絕溝通或封閉自己,同樣與較差的關係品質有關。相較之下,安全型的人更可能採用積極的解決方式,如溝通和妥協,與更高的關係滿意度相關。因此,觀察自己處理衝突的方式,以及這些方式對關係的影響,可以讓一個人更加了解自己深層的情緒模式,進而學會建立與他人的連結。
2. 檢視自己道歉的方式
能夠真誠地道歉,不帶任何防衛心理,是情緒成熟的表現。Travers心理師提醒,很多時候道歉只是為了尋求解脫,而非修復彼此的關係,建議停下來反思:自己究竟為何道歉?他分享,一項2022年的研究指出,道歉的品質與個人內在特質密切相關,以謙遜、務實的態度看待自己的人,在各類衝突情境中都能給出較有誠意的道歉,且較不會迴避問題。那些更願意同理他人感受、較不執著於維護自尊的人,也更可能做出令人滿意的道歉。「道歉語言」的選擇反映了一個人如何處理親密關係的脆弱面和承擔責任,而這兩者都是建立健康關係的基礎。
3. 觀察自己如何應對他人的界線
如果一個人無法界定和維護自己的界限,可能也難以辨識或尊重他人的界線,導致其在無意中做出破壞關係的行為。Travers心理師分享,一項2024年的研究指出,界限不僅包括身體之間的物理距離,還涵蓋情緒、心理,以及精神層面。
- 身體界線:涉及身體周圍的有形空間限制,決定哪些身體接觸和距離是可以接受的。
- 情緒界線:管理並區分哪些是自己的情緒、哪些是別人的,不讓自己被對方的情緒影響。
- 心理界線:透過界定自己的思想、信念和價值觀,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觀點,維持認知上的自主。
- 心靈界線:與人生意義和目標相關,幫助一個人保持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自我認同。
研究指出,如果處在在不穩定或缺乏關愛的環境中,一個人可能會變得過於防衛,或是完全沒有界線,都會對個人和人際關係造成傷害。另外,Travers心理師表示,如果在設定界線時出現負面反應,像是想要控制對方或選擇逃避,表示自身的情緒相對較脆弱,或所設定的界限有潛在的問題。
化被動為主動!改善人際關係 還能實現自我成長
Travers心理師提到,當一個人決定認清自身的行為存在哪些警訊時,就有機會突破過去的限制、實現自我成長。無意識的舉動經常在暗中影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選擇停下來反思自己平常的行為模式,等同於「重新奪回控制權」。透過主動的覺察而不是被動的反應,改變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就能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
【延伸閱讀】
兒少深陷短影音怎麼辦?家長溝通有「3撇步」 不用兇也能讓孩子放下手機
從《童話故事下集》看婚姻問題改善策略 心理師:幸福應由自己決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53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