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數位時代,兒童、青少年幾乎離不開網路遊戲,甚至於成癮,讓父母十分頭痛,但專家提醒,許多孩子沉迷於網路或遊戲,並不只是「貪玩」,有時也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面臨情緒低落、人際挫折、學業困難或家庭緊張等問題,轉而尋求虛擬世界中的慰藉與成就感,才是家長該留意的地方。
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訂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已被列為正式的診斷,顯示網路與遊戲的問題使用行為,在國際上成為越來越受重視的議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禹志指出,許多孩子沉迷於網路或遊戲,並不只是「貪玩」,有時也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面臨情緒低落、人際挫折、學業困難或家庭緊張等問題,轉而尋求虛擬世界中的慰藉與成就感。一旦在遊戲中獲得回饋,便容易產生依賴,逐漸發展為成癮行為。
陳禹志說,這些孩子也常常同時合併其他精神健康議題,最常見的包含: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這些問題會影響孩子的衝動控制與情緒調節,使其更容易陷入虛擬世界難以自拔。另外,成癮行為也和孩子所處的家庭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極端的家庭教養方式、緊繃的親子關係、沉重學業壓力與生活氣氛等社會環境因素,都可能增加孩子投入網路與遊戲的機率,成為逃避現實壓力的方式。
陳禹志表示,玩手機、電腦遊戲、上網、使用社群並非全然負面,但如果孩子在使用時間上明顯失控,或出現以下警訊,例如:成績突然下滑甚至不願上學、對原本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討論使用時間時易爆發衝突、在遊戲或社群中大量花費金錢等,家長應提高警覺,並考慮陪伴孩子尋求專業評估。家長和孩子也可以藉由衛福部「網路成癮專區」所提供的「網路使用習慣自我檢測量表」作為初步篩檢工具。
陳禹志強調,當面對孩子問題性網路使用行為時,家長應避免責罵與指責,因為負面溝通常會加劇對立情緒。家人的陪伴與適度的關心更加重要。共同找到可以取代遊戲、同時帶來成就感與連結的活動,會是更有效的陪伴方式,也可以求助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透過與孩子和家庭會談,釐清網路與遊戲使用情形,以及是否伴隨憂鬱、焦慮、注意力問題等重要的問題。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國中女壘隊17人疑中毒 羅一鈞:初判非細菌、病毒!免流病調查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