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場的魅力在於它無法重來,每一次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限動」。今年第27屆臺北藝術節以「超限動」Reeling Hyperreality為主題,邀請觀眾暫時遠離螢幕,走入劇場,重新感受令人震驚的超現實,以及藝術的重量與城市的溫度。策展人林人中指出,藝術節不只是表演,更是一場集體協作的社群實踐,透過劇場連結國際當代表演網絡,展現跨文化的共創精神。
「限動」源自社群媒體的限時動態功能,強調即時性與限時性。這種特性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尤為重要,而劇場正是這種「無法截圖」的瞬間藝術最佳詮釋。今年的臺北藝術節以此為靈感,透過8檔精選作品,探索科技、身體、記憶、地景等元素交織的當代表演藝術,邀觀眾在無法複製的真實經驗中,重拾感官與思辨的力量。

本屆藝術節集結來自日本、印尼、賽普勒斯、德國、菲律賓及臺灣的藝術家,作品橫跨劇場、舞蹈、影像等多元形式。其中,德國導演蘇珊娜.甘迺迪的《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以鏡頭前完美的網紅生活為題,探討數位生存處境,並深入後人類意識核心的感官旅程;日本剛左小組與藝術家yang02的《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則透過AI轉譯視角,重新詮釋人類的認知。臺灣藝術家蘇文琪與YILAB一當代舞團的《暗宇之感》邀請觀眾潛入黑暗,感受身體與意識的深潛航行。
此外,《旅行的舌頭》以食物為載體,探討文化交融背後的身分與記憶;《黏著的手、縫合的山體》則透過泰雅族與日本傳說,賦予女性力量新的詮釋。洪千涵、洪唯堯及曾睿琁的《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則以真實家庭關係為創作起點,探討生殖技術如何牽動情感與倫理。
印尼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的《斷片》以混亂與失敗轉化成詩意能量,製造暫時的避難所;賽普勒斯藝術家瑪麗亞.哈薩比的《此時此地》透過極緩慢的肢體動作,讓觀眾沈浸於安靜與專注的凝視中。
今年的藝術節作品中,有5檔為國際共製,展現臺北藝術節作為「亞洲共製中心」的文化活力,透過劇場建立跨國連結,體現劇場不僅是表演,更是共創與共生的場景。第27屆臺北藝術節邀請市民在資訊充斥的時代,重新走入劇場,與世界展開一場深度對話。

The post 「超限動」的劇場讓人好想要截圖!第27屆臺北藝術節探索虛實交會 first appeared on 立報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