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透過社群平台 Truth Social,向十四個貿易夥伴公布相同範本的關稅信函,要求這些國家在限期內與美方達成貿易協議,否則自8月1日起對其進口產品徵收25—40%不等的關稅。更宣稱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最新研究顯示,關稅對通膨「零影響」、進口價格「下降」,並隨後將會分批公布更多國家名單。此舉反映美國在國際關係中,採取強權姿態以追逐短期國內政治利益,卻可能引發深遠且嚴峻的國際後果。
首先,從國際關係理論視角觀之,美國的做法明顯蘊含現實主義色彩。國家利益至上、以權力投射維繫霸權地位,是現實主義核心;透過單邊關稅的施壓,美國以「懲罰–談判」的脅迫性外交手段,強化其國際話語權,意圖在短期內迫使貿易夥伴讓步,為國內選舉積累政治籌碼。
其次,新重商主義思潮在此得到充分表現。重商主義主張透過關稅、補貼等措施,以攫取最大經濟利益,美國則將國家安全理由與商業利益捆綁,要求貿易伙伴讓步,衍生明顯的零和競爭格局。這種策略雖然能在短期內,實現特定產業的保護或貿易逆差的縮減,但長遠來看,恐將引發報復性的經貿往來。
然而,『罐頭範本』一刀切的信函,未考慮各國文化、經濟與產業差異,易在外交上引發摩擦。面對同等威脅,東南亞新興市場與日韓等成熟工業國家的成本敏感度迥異,恐不僅損害談判互信,更可能激化民族主義情緒,難以建立長期合作。川普雖以『策略模糊』製造不確定性,提升施壓強度與議價籌碼,卻也可能反向激化對方的防衛與報復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7月8日,日本首相官邸已召開綜合對策本部會議,石破茂指示相關閣僚繼續就取消關稅進行談判。這反映日本作為成熟工業國家,選擇透過多邊與雙邊協商機制爭取利益,展現外交靈活性。然而,受威脅的中小國家可能聯合對抗、尋求替代市場,此種短期壓力下的應對,將加速全球貿易格局的多元化。
在法律與程序層面,美方援引《關稅法》第232條(國家安全)和301條(貿易調查),宣稱出於國家安全與貿易調查需求。然而,若相關數據與證據不足,將遭夥伴國在WTO程序中提起訴訟,增添雙邊摩擦風險。引用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研究,僅作單一敘述,缺乏具體方法與數據透明度,難以與其他經濟研究或實際市場走勢相符,也使關稅政策的經濟正當性與客觀性備受質疑。
在安全合作維度,經濟脅迫可能侵蝕盟友互信。即便與美國友好的國家,也可能重新評估對美軍事與情報合作的依賴,並探討向他國尋求安全替代方案。這種短期施壓造成的聯盟裂痕,將嚴重打擊美國的全球長期影響力與戰略部署彈性。
此外,美國曾以自由貿易守護者自居,但此輪強權手段突顯其經濟霸權,有損其在國際援助與發展計畫(如IPEF、FTAA)中的公信力。更值得關注的是,此舉可能加速多邊體系的『去美化』。在WTO、APEC、G20等多邊機制屢遭衝擊下,會員國更傾向自組區域或雙邊協議。以CPTPP為例,其區域協定的蓬勃發展,總GDP約佔全球的14.4%,貿易額約佔全球的14.7%,且關稅產品線的自由化程度達到99%,遠高於其他大型協議,顯示美國在全球貿易規則制定中的領導地位正逐漸減弱。
究其根源,此波關稅信函同時帶有國內政治考量。面對選舉壓力,川普藉對外強硬姿態凝聚民意,並在國會與行政部門鷹鴿立場間取得微妙平衡。這種將國際關係作為國內政治工具的短期操作,反映了其政府決策時的優先考量。
總之,以「罐頭信函」施行的關稅威脅,是現實主義與新重商主義的混合體,透過脅迫性外交突顯其強權姿態。這種將短期政治利益置於長期國際關係穩定之上的選擇,短期內雖可作為談判籌碼,卻危及多邊體系、供應鏈穩定及盟友互信,並可能引發全球經濟重整。長遠而言,國際合作的真正互信基礎,應建立在各方利益的平衡與相互理解之上,並尋求發展共識,而非單純的利益掠奪。(照片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