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睡眠品質會受到多方影響,造成淺眠的原因可分為,褪黑激素分泌減少,荷爾蒙變化,生理時鐘提早,慢性疾病干擾,像是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或高血壓 糖尿病 心臟病等代謝疾病,都可能打亂睡眠結構,造成夜間頻繁醒來。
一名案例過了50歲JACKY,開始重視養生,偶爾與朋友相約聚餐,現在為了身體健康著想,減少應酬,但淺眠問題,讓他有點困擾。他表示畢竟在過了50歲之後,我周邊的一些同年齡的朋友也都大部分有這種現象,那麼當然有很多原因,會影響到睡眠,我是喜歡在睡前喝很多水,所以晚上就會起來,因為這個來上廁所,那會打斷睡眠,其實年紀越大,睡眠的需求和深度都會下降。
臺北榮總一般神經科主任/教授王嚴鋒表示 所以這個其實應該是正常一個老化的過程。但是在一些神經退化性疾病上面來說的話,這個現象會變得特別的明顯,那實際上,睡眠障礙跟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複雜關係其實有很多的面向,有些睡眠的障礙其實是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一個前驅症狀。比如說,有一種叫做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呢,我們一般會做夢,是在快速動眼期,但是有些病人在做夢的時候,他會把夢境演出來。
另外臺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蔡孟儒指出一般人常常講到失眠這種事情或淺眠這種事情,其實如果他是一個短時間的一個狀況,那其實比較長,就是跟我們一般壓力啦,或者是最近的作息比較有關係,但是如果這種狀況變成一個長期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就會開始考慮說會不會跟一些神經退化等等的一些狀況有關係。那神經退化跟失眠,它其實是有點像是就是會互相影響,對神經退化有可能會導致失眠。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表示淺眠指的是睡眠期間,大多停留在非深層睡眠階段,即使睡眠時數充足,仍覺得醒來精神不夠、容易疲倦。淺眠者容易因外界聲音、光線或內在壓力而醒來。
臺北榮總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 陳俊宇認為50歲之後的淺眠的話,那有些患者他們覺得自己就是失眠,那事實上我們今天會看到病人,他除了失眠以外,他可能還有其他問題跟神經科相關的,那比較常看到一點,就是那個不寧腿,這是一個在躺上去要睡覺的時候,病人就會說他,事實上他會先跟人家講是入睡困難。
東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錫銘指出,生理時鐘亂掉的病人,我們希望他白天有一些規律的運動,曬曬太陽然後盡量睡前情緒放輕鬆,讓他的生理時鐘可以調得回來,不一定要急著吃安眠藥。再來,有些中老年人可能是因為生理疾病的問題 生理疾病問題,包括一些退化性的疾病,那我們比較擔心的是,比如說失智症啊、巴金森氏症這些所謂神經系統退化性的疾病,也會干擾他的睡眠周期。
事實上若自己躺到床上是不是要躺很久才睡著,那你睡著,如果說可以睡了五六個小時,可以睡到早上,醫師認為這就是入睡型的問題
臺北榮總一般神經科主任/教授 王嚴鋒進一步說明有些病患呢 因為淺睡或者睡不著,吃了一些藥,那有些睡覺相關的藥物,也有可能會造成,像帕金森氏症的這個症狀,甚至會造成白天想睡覺啦。認知功能退化啦,類似像失智症的症狀,所以我說這個神經退化性疾病跟睡眠障礙方面,它的關聯是非常複雜的。
醫師提醒對中老年人來說,一夜好眠是精神上的恢復,透過睡眠檢查與腦部評估,可找出干擾睡眠原因,唯有對症下藥,別延誤病情。
延伸閱讀: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